东南网1月20日讯(本网记者 潘月容)近日,记者走进宁德蕉城虎贝镇黄家村,看到今年102岁,身体依旧健朗的黄大爷正在手工制作蒸笼腰箍等零部件,供货给蕉城区黄家蒸笼专业合作社,他告诉记者,每年也有大几千块的收入。
![村民家门口堆放蒸笼制作材料。东南网记者 潘月容 摄](http://k.sinaimg.cn/n/spider20250121/533/w800h533/20250121/0a42-945e2209e94d3eae8903c3365121ef5a.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临近春节,合作社内依旧热闹非凡,工人们分工明确,有序进行着原材料切割加工、盘制腰箍、盘制上下墩、盘制底座(即水座或下包)、盘制笼盖等80多道大小工序。
![合作社内,员工正在给蒸笼固定腰箍。东南网记者 潘月容 摄](http://k.sinaimg.cn/n/spider20250121/533/w800h533/20250121/1606-c0816cd9dc6855ec0ca971465b5b6255.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年末蒸笼需求量激增,销量暴涨,近期就有来自日本、中国台湾、广州等地五六十万个蒸笼的订单,预计有八百万左右的收益。”蕉城区黄家蒸笼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伏恩表示,除合作社内员工制作的蒸笼外,合作社还会向一百多户社员及黄家村其他人员收购,带动好几百户人家参与制作黄家蒸笼,实现增收。
![合作社内,员工正在给蒸笼一个个去除倒刺。东南网记者 潘月容 摄](http://k.sinaimg.cn/n/spider20250121/533/w800h533/20250121/4b4e-4754e4c0b6f3b8b4ea18ea72bfe6f05c.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黄家村是蕉城区小有名气的蒸笼村。2009年,黄家蒸笼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7月,黄家蒸笼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4年7月,虎贝镇获得“中国传统蒸笼手工艺传承基地”称号。
![排列整齐晾晒的蒸笼。东南网记者 潘月容 摄](http://k.sinaimg.cn/n/spider20250121/533/w800h533/20250121/0563-e6f6756ee618be58c8d3934df0c00396.jpg/w700d1q75cms.jpg?by=cms_fixed_width)
据了解,黄家蒸笼是黄家村祖传的手工艺品,始创于北宋年间,它以柳杉与竹子为原材料,通过手工加工编织而成,迄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一份珍贵的民俗文化遗产。
黄伏恩告诉记者,黄家蒸笼带来的效益已辐射到黄家村及附近村庄2000多户家庭,很多富余劳动力得益于此,不用外出打工,反过来也使得黄家蒸笼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发展。
在黄家村中穿行,家家户户大门均敞开着,门口堆放着竹片、蒸笼。村民黄先生正忙着给蒸笼打磨倒刺,他的爱人吴女士跟记者介绍道:“以前,我们两口子都在厂里上班,后来家里老人年纪大了,孩子上学要接送,为了方便,我们便直接在家里制作蒸笼。做好的蒸笼合作社会派人收购,增加了收入还能兼顾家里。”
目前,黄家村现已有40多家蒸笼企业、1家蒸笼专业合作社、400余户家庭作坊,蒸笼远销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从业人员2万余人,2024年,产业年产值超2亿元。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黄家蒸笼”这一活态非遗项目,蕉城区和虎贝镇依托丰富的竹木资源成立了黄家蒸笼行业协会,整合产业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创推“黄家蒸笼”品牌。2020年,区、镇两级政府还提出了“五年保护计划”,每年投入一定资金,针对黄家蒸笼传统手工技艺的各个层次和环节,从老艺人到技艺、从原料到产品,开展原生态的保护。
![](http://img.t.sinajs.cn/t5/style/images/face/male_180.png)
![](http://img.t.sinajs.cn/t5/style/images/face/male_18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