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这个传承数千年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华夏儿女最深沉的情感与记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不仅是对春节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2025年首个“非遗中国年”,全国各地纷纷推出丰富多彩的“非遗贺新春”活动,云南省展现景颇族、哈尼族、傈僳族等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年俗;四川南充展现国家级非遗银河丝毯、川北大木偶,省级非遗高坪竹编、仪陇剪纸等南充特色非遗项目;湖北潜江展现潜江草把龙、武汉南湖高龙、黄石王贵武龙灯、十堰郧阳凤凰灯、荆州五虾闹鲶、天门三棒鼓等非遗表演。 从传统的民间艺术,如剪纸、年画、皮影戏,到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庙会巡游,每一项非遗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
非遗春节的举办,增强了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非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春节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将非遗项目集中展示和传承,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
非遗春节的兴起,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契机。在传承的基础上,一些非遗项目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活动,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为非遗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遗春节的推广,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不仅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数据显示,江西婺源的打铁花表演等非遗项目带动了当地民宿订单增长,成为春节期间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游客们在欣赏非遗表演、购买非遗产品的过程中,既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非遗春节更“出圈”,还需要各方协同发力。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的力量,拓宽宣传渠道;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艺术相结合,创新传播形式;更重要的是,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
非遗春节,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是一次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让我们以传承为笔,以创新为墨,以推广为纸,共同描绘非遗春节的绚丽画卷。让春节成为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象征,更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的中国文化力量,让全球都能感受到中国春节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中华文明之美的绚烂多彩。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唐艺珊(宜昌五峰)
责编:丁楚风
【责任编辑:伍佳佳】
![](http://img.t.sinajs.cn/t5/style/images/face/male_180.png)
![](http://img.t.sinajs.cn/t5/style/images/face/male_180.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