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我的铁路风景|长白山区“钢轨医生”:背着40斤仪器爬雪坡,就为保春运

我的铁路风景|长白山区“钢轨医生”:背着40斤仪器爬雪坡,就为保春运
2025年01月29日 14:08 央广网

  央广网长春1月29日消息(记者舒震)1月的长白山区银装素裹,连绵的山峦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地处吉林省长白山区腹地的通化工务段管内,铁路线蜿蜒其中,路旁的积雪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

  清晨7时,天刚蒙蒙亮,寒风如刀割般刮过脸颊。赵洪涛紧了紧衣领,深吸一口气,脚下的积雪被踩踏出“嘎嘎”的声响。他早早来到单位,有条不紊地准备机具和检测设备,每一个动作都熟练而专注,额头微微沁出的汗珠,在寒冷的空气中瞬间凝结。提前半小时完成准备工作,意味着他能为当天的钢轨探伤检查任务争取更多的时间。

赵洪涛带着他的队伍抬着40多斤重的仪器到达工作现场(央广网发 沈阳铁路局供图)赵洪涛带着他的队伍抬着40多斤重的仪器到达工作现场(央广网发 沈阳铁路局供图)

  赵洪涛是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通化工务段探伤车间白山市探伤工区工长。春运期间,车间40名党员主动请缨,成立了3支党员突击队,赵洪涛便是其中一支突击队的带头人。他带领班组的10名党员,在工区负责的探伤困难地段,已连续进行加密探伤1个多月。

  白山市探伤工区负责的鸭大铁路线、浑白铁路线,始建于1938年,岁月的痕迹在铁轨上清晰可见。尽管历经沧桑,但它们仍是东北粮食、煤炭运输的重要普速客货运输通道。每年冬季,大批旅客怀揣着回家的渴望,物资承载着经济的流转,都要通过这条铁路去往全国各地。由于铁路修建时间早,小半径曲线多,高坡大岭连绵,加上春运期间客货运输频次不断增加,探伤工的工作显得尤为关键。

探伤工为钢轨做“CT”检查(央广网发 沈阳铁路局供图)探伤工为钢轨做“CT”检查(央广网发 沈阳铁路局供图)

  钢轨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铁路客货运输的安全。钢轨探伤工,就如同为钢轨做“CT”检查的医生,他们手中的超声波探伤仪,就像医生的“听诊器”,根据屏幕上不断变化的波形显示,检测识别钢轨内部的伤损;同时,他们还会借助小镜子、小铁锤等工具,用人工方式仔细检查钢轨的外部伤损,及时发现因车轮长期碾压而形成的缺陷,因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钢轨医生”。

  根据作业计划中的“天窗”时间安排,赵洪涛和作业职工们乘坐作业车来到鸭大线68公里处。眼前是一个30度的雪坡,他们要抬着40多斤重的仪器,一步一步艰难地向上攀爬。积雪没过脚踝,每走一步都要用力拔出深陷的脚,寒风呼啸着灌进衣领,大家的脸被冻得通红,但没有一个人停下脚步。

  到达作业位置后,他们立即投入探伤作业。超声波探伤仪在钢轨上缓缓移动,屏幕上的数值和波形不断跳动,仪器发出的“嘀嗒”声,仿佛演奏着一曲独特的“乐曲”。探伤工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从这“乐曲”和“乐谱”中判断钢轨是否“健康”。

工作人员利用超声波钢轨探伤仪检查钢轨(央广网发 沈阳铁路局供图)工作人员利用超声波钢轨探伤仪检查钢轨(央广网发 沈阳铁路局供图)

  两台超声波钢轨探伤仪,在探伤工的推动下,缓缓向线路远方延伸。

工作人员认真检查钢轨的每一处(央广网发 沈阳铁路局供图)工作人员认真检查钢轨的每一处(央广网发 沈阳铁路局供图)

  在外人看来,“钢轨医生”的工作似乎只是在线路上推着小车走走、看看,但实际工作远非如此简单。探伤班长于哲笑着说:“普速线路上的钢轨伤损类型多达20多种,我们每天步行检查七八公里,躬身哈腰检查几百次,平均一天在二万步左右,步数能长期占领微信运动榜首。”为了保证检查准确,每一寸线路都不能放过,每一个钢轨焊缝处,都要至少检查两遍。作业中遇到可疑波型,他们就毫不犹豫地蹲在钢轨旁边,用手扒开厚厚的雪堆,用小镜子查看轨颚或轨底有无伤痕。当小镜子看不清时,他们就趴在冰冷的轨枕上,脑袋紧贴着雪轨,眼睛瞪得大大的,仔细查看,再用小仪器进行认真复核检查。

  “春运来往的旅客和咱们这里的煤炭、粮食都是从这条钢轨上运出去的,我们的工作只有细致再细致才能为这条铁路线安全运输保驾护航。”赵洪涛坚定地说。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