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科研“不打烊” 春节护苗忙

科研“不打烊” 春节护苗忙
2025年01月29日 14:13 彩练新闻

  科研工作者的日程,随着实验进展的“鼓点”有序推进。春节假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读研究生姜文明取消了外出游玩的计划。他要在所里的实验温室照料茭白苗,并且按照实验计划,为这些茭白苗测定光合作用数据以及相关生长指标 。

  室外银装素裹,温室里却绿意盎然,一株株茭白苗长得热热闹闹。细看之下,植株高矮有所差别,长势好的已经蹿到了一米多高。“这批苗是11月栽的,有的盆栽之间土壤盐碱度不同,有的是施加的肥料配比和水平不一样。”姜文明告诉记者。

  对姜文明来说,研究茭白纯属“意外”。最初,他的研究方向是湿地生态与环境,研究对象是吉林西部的盐碱湿地。2022年冬天,他跟随导师文波龙在实验室里筛选耐盐碱的水生经济植物,产自南方的茭白在这一过程中脱颖而出。

  带着新期待,2023年春天,他们与企业合作,在西部盐碱地上开展茭白生产性种植。在老师指导下,姜文明的毕业论文也调整了方向,专门研究盐碱环境中茭白抗性栽植等科学问题。

  这一年,他们取得了初步成功。2024年,团队进一步扩大实验面积,种植规模达到1000亩。秋季,茭白丰产,得到专家测产小组一致肯定。基于全年田间实验监测结果,落雪前,团队采集好植株根系,在温室里栽种、观察,进一步摸索栽培技术参数,为春天新一轮田间栽培提供依据。

  “我们人为设置了不同程度盐碱度的土壤条件,探索茭白的耐盐碱阈值。你看这盆的盐碱度就太高了,苗没活;还要找到需肥规律,调节氮磷钾不同比例和水平,看看哪种更高效。”姜文明说。

  给各盆添水,测量叶长、叶宽、径粗,逐一记录……不知不觉间,已是上午10点,温室里的温度逐渐攀升。姜文明擦了擦额上的汗水,搬出光合仪。“光照条件达到要求,可以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指标了。有了这些数据,才能更全面科学地判断长势。”他说。

  几十盆苗,每盆随机测量3个叶片,每片需要5分钟;上午9-11点间是有效测量时间段,测不完就要等下午2点再开始……这项工作既要有体力,又要有耐心。

  “我来给你搭把手!”循声望去,姜文明的导师文波龙笑盈盈地来了,“知道你任务多,特意来看看。”师徒俩配合默契,一个操作仪器,一个书写记录。

  “不少种植大户和企业听说我们在盐碱地里种成了茭白,都来咨询。去年和我们合作的企业有了新力量加入,新规划的种植面积比上一年翻了一番,目前整地工作已经完成。有了这个冬天的实验数据,在新地块栽种时底气就更足了。”文波龙告诉记者。

  翻看实验记录本,一页一页密密地填满了实验数据。茭白苗舒展着新绿的叶片顽强生长,再有一段时间就要结茭了。“这几盆长得挺好,记得及时添水。”“放心吧,我每天都会来看看。”……师徒俩你一言我一语,守护的不仅是温室里的小苗,更是盐碱地里的新希望。

茭白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