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教育变革、科技发展归根结底还是靠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在优先和突出位置。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实践证明,一体统筹实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符合科学规律和实际需求,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作出的科学决策。
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当今时代,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人才争夺日趋激烈。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才能源源不断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形成人才竞争新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这也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都依赖于教育的支撑,必须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人才是建强人才队伍的基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加快‘双一流’建设,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新时代新征程上,既要坚定人才培养自信,也要强化忧患意识,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中的生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培养造就大批各方面人才。同时,坚定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坚持“海纳百川,引才用智”,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形成人才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聚天下英才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之下,培养人才就是对未来的“战略投资”。从这个角度来看,“看准了就抓紧干”也是跑赢“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关键。让教育越来越优质、科技越来越强大、人才越来越壮大,塑造人才竞争新优势,就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