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龙潭乡了解到,该乡近年来通过构建“一网统管、三强结合、三端发力、五聚焦”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刑事治安案件“双下降”。一个经济欠发达的1万多人口的西南边陲小乡,是如何走出创新基层治理新路子的?

据龙潭乡党委书记汪洋介绍,自2024年4月被列为全省创新试点以来,龙潭乡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目标,探索“1335”工作模式,该乡整合四级网格、创设帮帮团、建立积分激励机制,让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逐步走出了民族地区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汪洋介绍,在实施“网格亮化”工程中,将全乡6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科学划分为“乡、村、组、户”四级共241个基层治理网格,186个四级“微网格”。把优秀党员、驻村辅警等编入网格管理队伍,并公示联系方式,全乡已接到260余通咨询电话并全部解答。将网格员服务事项公示在186块网格公示牌上,提升服务精准度。同时,整合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等四个中心为综治中心,打破条块分割,让基层治理“大脑”更强。
为提升治理能力,细化组建前置调解、应急处置、宣传服务3支队伍,强化矛盾纠纷各阶段管理,实现“小事不出村”。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处研判等工作机制,依托综治中心统一受理、分类调处,做到“矛盾不上交”。强化部门、村组联动,对特殊人群项目化管理,确保“平安不出事”。
在用好“三个端”方面,畅通“信息端”,依托思茅区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开设网格员手机端口,实现数据上报和问题处理一站式服务;激活“人员端”,发动网格员带领村民自治;用好“激励端”,落实网格员月补助制度,创新积分制管理,对积极参与治理的人员积分奖励,可在指定超市兑换物资,激发群众参与热情。
针对特殊人群,实施分类管理,对敏感行为和极端思想人员分类管控。聚焦重要事项,强化各类安全防范和法律宣传教育。聚焦重点场所,申报实施物防、技防工程建设。聚焦敏感节点,开展普法宣传。聚焦重要时段,利用街天、学校开学放假等开展集中宣传。
多年来,龙潭乡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效突出。通过“1335”工作模式,矛盾纠纷存量减少、增量可控,刑事、治安发案“双下降”。2024年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6起,排查出的45起矛盾纠纷均为低风险,光伏补偿纠纷及山林土地纠纷等重大矛盾都得到化解,2022年以来,刑事立案从5起降至3起,治安案件从18起降至14起。
为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综治中心整合资源,群众化解纠纷从“多部门”“跑多次”变为“一中心”“跑一次”。2024年共接访117人次,答复率100%,分流处理政务服务事项21件,处置矛盾纠纷32起。共建共享共治理念深入人心,本地小卜冒、小卜少成立“卜冒卜少帮帮团”参与村组治理,已帮助解决众多群众关心问题,助力基层治理迈上新台阶。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正如汪洋所说:“做好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目的在于防范化解矛盾风险,营造平安稳定环境,优化公共服务,增强群众幸福感与满意度,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实现共建共享共治的良好局面。”(歹永聪)
(责任编辑:君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