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伟
近日,有网友吐槽在网络平台刷到未成年人跳擦边舞的视频,评论区中还有不少低俗评论。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调查发现,多个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确有不少疑似小学生、初中生的“网红”用户发布性感舞蹈、性感变装等视频内容,且收获了较高的流量;另疑有未成年人涉足“代跳(舞蹈)”业务圈子,或存在软色情擦边风险。(3月26日《南方都市报》)
这一乱象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自控力,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信息的影响。当未成年人跳擦边舞,甚至成为色情内容的主角,这对他们的成长会带来严重的伤害。从大量案例看,不少未成年人在这个过程中遭遇骚扰、诈骗、心理创伤,身心健康受到巨大冲击。除了直接的伤害之外,这也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平台的核心逻辑是“流量”,通过算法来计算用户停留时长和互动数据,并将内容精准推送给潜在受众。然而,这一机制如果缺乏约束,就容易为了获得更多的用户黏性,而逐渐异化为低俗内容的放大器。未成年人跳擦边舞的视频因其猎奇性和争议性容易获得较高的点击量,于是算法便将其推给更多用户,长此以往就形成了“高点击量-高推荐量”的恶性循环。
这背后固然有对违规内容标准界定不清楚,对违规账号监管不严的原因,也与部分网络平台在流量经济驱动下,内容审核标准趋于宽松,对软色情、低俗剧本等违规内容审核不到位有关。虽然大多数平台都声称禁止儿童软色情内容,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平台对儿童特殊身份缺乏敏感度,将未成年人穿着暴露、动作挑逗视为“普通用户行为”,导致问题视频一再出现。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平台为规避监管,采取“事后删除”而非“事前拦截”策略,这样的审核机制不利于从根本上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网红儿童”的权益由谁守护?这是一个亟待回答的现实问题。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只有当各方主体都认真履行保护之责,才能真正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未成年人的世界不应被流量与欲望裹挟,为此,需要各方付诸行动。从个人而言,我们应当自觉抵制观看这类视频,并及时向平台或有关部门投诉或举报。此外,不要让身边的未成年人参与类似活动,家长要尽到提醒和干预的义务,提高孩子对此类视频的警惕性。
平台要履行好主体责任,运用技术手段加强对相关视频内容的审核,认真及时处理各方投诉举报,对违规账号该关停的要关停,对违规视频该下架的要下架。有必要进一步优化算法逻辑,建立针对未成年人的专项审核机制,对涉及儿童的内容采取更高标准。在此基础上,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工作,全力开展“净网”专项整治行动,让识别与防控此类视频的效力更高、效果更好。
执法部门要加大对此类乱象的整治力度,持续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强化网络平台的审核责任。要持续加大未成年人保护的宣传力度,牵头揽总充分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共同构建起全方位的治理网络。更重要的是,要利用好现有的未成年人保护的机制与措施,加强对未成年人身心保护与心理健康干预,构建起从事前、事中到事后的全链条保护体系,最终让所有未成年人避免被伤害的风险。
责任编辑:李墨涵(EN0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