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号失事五大悬念:最后一刻发生了什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03日04:46 北京青年报 | |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举世震惊。惊愕之余,人们更想知道航天飞机在最后时刻究竟发生了什么?突如其来的灾难会对眼下的伊拉克危机产生政治影响吗?美国的航天业是否会因此一蹶不振?人类征服太空的脚步是否因此放缓?航天飞机爆炸的真相何日大白于天下?两架航天飞机爆炸惊人的相似是巧合还是有必然因素? 悬念之一:“哥伦比亚”号的最后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 “哥伦比亚”号究竟怎么了?最后时刻飞船上发生了什么事?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重现了“哥伦比亚”号最后时刻的情景:美国东部时间2月1日8:08(北京时间2月1日晚9:08)———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空中心上空碧空如洗,极好的天气状况让休斯敦地面控制中心放心地向哥伦比亚号发出了启动舱内助推器,进入脱轨程序。休斯敦地面控制中心下达的指令是:“启动助推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机长里克·赫斯本德的回应是:“OK,重复指令:立即启动助推器!” 美国东部时间2月1日8时15分(北京时间2月1日晚9时15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机组人员开始启动助推器,飞船开始脱轨运作。 美国东部时间2月1日8时53分,第一个不祥之兆出现了,飞船左翼温度传感器失灵。 美国东部时间2月1日8时58分,哥伦比亚号以时速13200英里的速度———约合声速18倍,飞向肯尼迪航空中心的跑道。 美国东部时间2月1日8时59分,控制中心与哥伦比亚号联络:“哥伦比亚,我们看到了你们发来的轮胎压力出问题的信息,但没有收到你们随后的情况。”航天飞机机长赫斯本德回答说:“明白,嗯……”通联一片寂静,地面控制中心与飞船失去了所有的声音、图像和无线电联络。 美国东部时间2月1日9时00分,地面控制中心控制人员不停地与“哥伦比亚”号联络,但未能成功。此时,“哥伦比亚”号在得克萨斯中部地区上空39英里处,地面控制中心的判断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飞向佛罗里达州的途中与地面控制中心失去联系”。 美国东部时间2月1日9时06分,地面控制中心徒劳地呼叫:“哥伦比亚,这是休斯敦,检查通讯!”此时,得克萨斯州居民听到空中传来惊雷般的巨响,看到蓝色的天空中尽是金属碎片! 美国东部时间2月1日9点17分,预计着陆时间已过了一分钟,NASA启动“意外事故应对计划”,在戴维营休假的总统布什得到了“哥伦比亚”号失踪的消息。 美国东部时间2月1日11点00分,佛罗里达肯尼迪航天中心下半旗。 美国东部时间2月1日下午14点05分———布什通过电视宣布哥伦比亚号失事的消息:“哥伦比亚号失踪,没有幸存者。” 以上就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整理出来的航天飞机最后时刻的情景。然而,这仅仅是过程,并不能说明航天飞机最后一刻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么,究竟谁能揭开“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最后的秘密呢?这一切都还得看地面控制中心的记录数据。与普通飞机不同的是,航天飞机上没有所谓的黑匣子,因为所有的数据都是通过数据中继卫星及时传回地面,另外,航天飞机上的所有音频、视频和数据图表也是通过卫星传送回地面的,因此,地面控制中心接收的数据至关重要。因此,在地面控制中心与航天飞机失去联系之后,控制中心负责人立即下令启动紧急程序,保存所有的数据,这些数据才能揭开“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最后时刻。当然,分析这成千上万个数据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加上失去联系后飞船发生的情况不明,因此只能用数据分析与飞船所有的残骸分析相结合,才能最终得出“哥伦比亚”号最后的悲惨一幕! 悬念之二:“哥伦比亚”号失事会影响美军倒萨战争的步伐吗?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之际正值美军倒萨战争步伐越迈越快之时,所以如此重大的灾难是否会对美军倒萨战争产生影响成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从客观上分析,这起意外的事件不会对美国政府的倒萨战争步骤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与政治事件或者大规模的恐怖袭击不同,航天飞机失事纯属意外事件,它不会对布什政府的决策、五角大楼的军事部署和美国发动的外交攻势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有关“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可能执行对伊军侦察任务的猜想也没有更多的事实依据,因此,美军的倒萨战争部署不会受到根本性的影响。 如果说有影响的话,那么布什政府应该考虑抚慰美国民众伤痛的心,还不至于在航天飞机出事后立即对伊拉克开战。当然,这起灾难为美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同情,稍微缓和了一下因美国在倒萨问题上一意孤行而与国际社会发生的尖锐对峙。 悬念之三:美国的航天事业会一蹶不振吗? 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民众最关心的是:美国的航天事业会一蹶不振吗?答案不容乐观。 事件发生后,三个方面的直接冲击显而易见:一是美国NASA已经下令暂停所有航天飞机飞行,从而影响2003年至2005年度许多重要的航天探索项目;二是这一事件必然会引发NASA内部的大地震,就像当年挑战者号爆炸一样。在挑战者号爆炸后一年内,美国航空航天局几乎所有的高层人士或离职或调任;三是波音公司的航天制造业务将可能受到两方面因素的负面影响:其一,美国宇航部门将会对有关航天技术提出质疑,并会更加仔细地审查一些宇航项目及其费用,对包括波音公司在内的宇航产品供货商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二,由于调查很可能会旷日持久,在失事原因被彻底查明之前,美国很可能会冻结一些新的航天项目的研发,这意味着,至少在短期内,波音公司将难以获得较多新的宇航产品订单。 更大且长久的打击则是对美国太空探索理念的动摇。NASA近年好不容易在发射技术的安全性上争取了投资,如2002年政府投资给美国宇航业为145亿美元,比2001年增加了2%、比2000年增加了7%,其中发射上的投入比2001年增加了64%,然而,这次失事可能会重创美国政府对航天事业的信心,从而再度冷冻刚刚启动起来的航天探索项目。最可怕的打击则是事件对美国人心理的冲击。17年前“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当空爆炸给美国人造成的心理打击刚刚抚平,现在又接着发生爆炸事件,这可能使美国民众对美国太空探索的全部理念都产生怀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进行太空探索?为什么要冒这么大风险却得不到相应的收益? 悬念之四:失事原因何日能大白于天下? 就眼下来说,人们最关心的必然是造成这起灾难的原因。事发后,有关各方议论纷纷,对失事的原因众说不一。 有专家认为,造成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空中解体的最大可能是航天飞机底部的隔热瓦在空中脱落。这位专家认为,航天飞机在60公里的高空以2万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将产生3000多度的高温,因此航天飞机的机身上都覆盖着石墨做的隔热瓦,这种石墨隔热瓦像鱼鳞一样一圈圈地围绕着机身,之间没有缝隙,以防止高温对机身的损害。以往美国航天飞机也有隔热瓦脱落的现象,但这次一个是脱落的面积可能比较大,更重要的是脱落的部分可能是靠近航天飞机底部飞机结构主梁的位置,主梁受热后变形,最后造成飞机在空中解体;伦敦皇家学院教授巴洛在接受英国电视媒体访问时表示,哥伦比亚号于离地升空时,机体表面的隔热硅片脱落,击中机翼。他认为,此一重击损害到航天飞机的结构。 为了调查真相,美国政府1日宣布成立一个独立调查机构,调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独立调查机构将研究航空航天局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开始降落至最终坠毁过程中收集到的所有情报。这些情报包括宇航员在航天飞机失事前发送的信息、航天飞机传感器收集的记录、飞机碎片的分析结果以及各种卫星收集的数据。 悬念之五:惊人巧合还是有必然因素? 这次事件发生后,立即让人联想到17年前相差不了几天、升空即爆炸的挑战者号的悲剧。有媒体比较发现,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巧合简直是小说也杜撰不出来的情节。纽约1010频道“天天赢”电台说,哥伦比亚号这次升空时间,特地挑选挑战者号升空周年的时间,用意就是纪念那组航天员。挑战者号的七名航天员包括美国各族群与肤色,哥伦比亚号的七名航天员也具备不同种族背景,包括一名印度出生的美国人以及以色列第一位航天员。其它令人惊奇的“巧合”包括:载着以色列空军上校拉蒙的这个飞行器,在得州东部一个叫做巴勒斯坦的小镇上空爆炸裂解。纽约“天天赢”电台报道说,拉蒙最后一封给家人的电子信说,太空之旅无限的平静,他真希望“永远待在太空”。 非主流媒体的这些巧合罗列固然容易让人联想到神秘主义,但这些巧合不禁让人怀疑:这里面究竟有没有必然的因素呢?挑战者号的悲剧发生十五年后,有人披露说,当年的NASA无视专业人员的警告,结果酿成了惨剧,而无独有偶的是,曾经在NASA工作过36年时间、1999年才退休的工程师唐·纳尔逊在去年夏天写给布什的信中警告说,总统的“干预”非常必要,以防止另一起灾难性的航天飞机事故的发生。在NASA工作的最后11年间,纳尔逊担负着所有高级太空运输工程执行情况的评估工作,他还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最初设计小组的成员。退休之前,他参加过每架航天飞机的升级和改进工作。 在写给布什的信中,纳尔逊列举了自1999年以来“哥伦比亚”号和其它航天飞机所出现的各种故障情况,并尖锐地指出:NASA和美国航天安全顾问团未能对日益明显的航天飞机安全隐患做出及时反应。 这些可能导致悲剧发生的隐患包括:1999年,由于出现氢泄漏,“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原定发射日期被迫推迟;因为配线损坏、发动机故障并使燃油输送线凹陷等原因,“发现”号航天飞机被迫取消原来的发射计划;2000年1月,由于配线及电脑故障,“奋进”号推迟发射升空;2000年8月,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检查发现,该航天飞机在配线方面竟存在多达3500多处缺陷;2000年10月,“哥伦比亚”号的第100次升空飞行被推迟,原因是一枚安全销位置放置错误和外挂油箱存在安全隐患;2002年4月,一起氢泄漏事故迫使“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原定的升空计划取消;2002年7月,总检查长报告称,“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安全程序管理方法不当;2002年8月,“哥伦比亚”号燃油线发现有裂缝出现,其发射系统出现故障。 然而,美国白宫官员否决了纳尔逊要求延期发射“哥伦比亚”号的请求。但纳尔逊并不气馁,2002年10月,他试图与NASA的管理机构取得联系,提出他认为亟待关注的问题,希望能得到NASA的重视。但结果令他非常失望,NASA同样拒绝听取他的意见。纳尔逊2月1日对媒体记者说,他认为“哥伦比亚”坠毁事故正是NASA大多数高层领导的“管理不善”造成的。 国外主流媒体第一时间报道标题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在得州上空解体》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可怕的消息震惊佛罗里达》 ———美国《奥兰多前哨报》《航天飞机着火解体,原因尚不可知》 ———美国《纽约时报》《航天飞机在得州上空烈焰中解体》 ———美国《华盛顿邮报》《航天飞机炸了,宇航员们死了》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追忆哥伦比亚号七名宇航员》 ———美国《新闻周刊》《又失航天飞机》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NASA痛失载有七人的航天飞机》 ———法新社(AFP)《七名宇航员逝于航天飞机灾难》 ———英国广播公司(BBC)《NASA警告得州居民:小心航天飞机碎片》 ———英国路透社(Reuters)《NASA证实,“哥伦比亚”号炸了》 ———以色列《耶路撒冷邮报》《拉蒙,以色列的第一位宇航员》 ———以色列《国土报》《她欲揽天摘星,她做到了》 ———印度《印度快报》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知哥伦比亚号最新动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