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的女性:莎乐美,征服天才的女人(图)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01日14:11 中国网 |
莎乐美是谁?因为她复杂的人生经历、过人的才华和特立独行的言行,想用一两句话概括她十分困难。《在性与爱之间挣扎:莎乐美回忆录》一书的封底用了8行字来“定义”这位非凡的女性:“俄罗斯流亡贵族的掌上明珠、怀疑上帝的叛逆、才华横溢的作家、特立独行的女权主义者、不守妇道的出墙红杏、为尼采所深爱、受弗洛伊德赏识、与里尔克同居同游。”或许,只有这样繁琐的表述才能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完整的莎乐美。 尼采,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深深地爱着莎乐美,却被莎乐美拒绝。也许是由爱生恨吧,尼采写下了名言:“回到女人身边去,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 里尔克,一位著名的诗人,在诗中倾诉了对莎乐美的爱慕: “弄瞎我的眼睛,我依然会看见你。 塞住我的耳朵,我依然会听见你。 即使没有脚,我也能找到路走向你。 即使没有嘴,我也能苦苦地哀求你。 卸下我的手臂,我也会抓住你。 我将用我的心抓住你,就像用我自己的手掏出我的心。我的脑筋会围着你转动不停,如果你把一支火炬扔进我的脑海,我也会用血液把你负载。”弗洛伊德,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为莎乐美的才华和智慧所吸引,与她保持了终身的友谊。 我知道莎乐美,是因为她与3位大师级人物———尼采、里尔克和弗洛伊德的纠葛,这使我在读莎乐美的回忆录《在性与爱之间挣扎》时兴趣盎然。莎乐美,全名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1861年出生于沙皇俄国的一个贵族家庭,有法、德、丹、俄4种血统。她容貌出众、天资聪颖、性格叛逆,从小就对事物有着独特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始终将命运的缰绳握在手中 21岁时,莎乐美来到了罗马。在那里,她结识了哲学家保罗·雷,又在保罗·雷的引见下认识了他的好友,当时德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尼采。尼采对莎乐美一见钟情,说她“是一个瞬间就能征服一个伟大灵魂的人”。尼采说:“我在这个夏季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同莎乐美交谈,我们在智慧及趣味方面有最深层的沟通,……使我们相互间成了相得益彰的观察和被观察的主客体。” 尼采希望娶莎乐美为妻,但莎乐美拒绝了他的求婚。这并不影响他们成为精神上的伴侣,他们在哲学、宗教等学术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对尼采来说,和莎乐美的相处是一段“痛并快乐着”的难忘历程:一方面,他们在思想和心灵上能抵达对方的灵魂深处;另一方面,在情爱上,莎乐美一直奉行“精神上的好感绝不能代替感官上的激情”,这让尼采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痛苦不堪。 在他们分手后,作为“痛”的表达,尼采“憎恶”地写下了这样的名言:“回到女人身边去,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作为“快乐”的宣泄,他写下了惊世骇俗的巅峰之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莎乐美则在与其交往10年后写了《弗里德里希·尼采及其著作》。 1897年,莎乐美结识了比她小15岁的里尔克。当时,里尔克还是一个没有名气的年轻诗人,文弱而自负。莎乐美极大地影响了他的个性发展和诗歌创作。他们真挚地相爱着。“如果说我是你这几年里的太太,那是因为你是我生活中第一个真正的男人。”莎乐美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里尔克最著名的情诗也是为莎乐美而作。因为年龄和性格的差异,他们的爱并没能持续多久,分手成了必然。里尔克病逝后,莎乐美出版了《莱纳·马利亚·里尔克》一书,成为后人研究里尔克最详实的资料。 50岁那年,莎乐美认识了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她的才华和智慧深深吸引了弗洛伊德。她成为弗洛伊德的亲密助手。在一张关于弗洛伊德诊所的照片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书架的上方挂着一张莎乐美的照片。 使男人“受孕”的女人 除了3位大师外,莎乐美还结识了许多当时著名的男性。他们中不少人也狂热地爱上了她,或与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奇怪的是,在每段感情结束时,受伤的往往不是莎乐美。也许这是因为莎乐美始终将命运的缰绳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我行我素,自在自为。她从没想过要征服谁。她与那些著名人士只是“思想的挑战与应战的关系,理解与被理解的关系,思想的给予与思想的回应的关系”。 不管怎样,她对尼采、里尔克和弗洛伊德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尼采对西方颓废文化的批判,在与莎乐美的长谈中得到了交流。尼采多次为遇到这样一个与他的思维方式如此相似的人而感到庆幸。里尔克的诗展现了现代人灵魂的痛苦,在寻找新的踏实感时,他失去了方向。与莎乐美的交往使里尔克获得了继续前行的可能。弗洛伊德划时代地探索了人的无意识的力量,重新勾画了人的形象。作为他的助手和密友,莎乐美参与了这一伟大的探索,并将她的余生献给了这一事业。对这3位大师而言,莎乐美是“具有非凡能力的缪斯,男人们在与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与她邂逅几个月后,就为这个世界产下了一个精神的新生儿”。 拥有出众的才华 即使撇开她这些不同寻常的交往经历,莎乐美依然能凭借她本人出众的才华和丰富的著述赢得自己的历史地位。1885年,年仅24岁的莎乐美发表了小说处女作《为上帝而战》。小说通过对一个自由灵魂的陈述与救赎,以富于哲理的对白,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旦失去对上帝的信仰,人类将会怎样?”小说从多方面反映了教会传统教条式的上帝形象与渴望冲破束缚、争取自由的人们在世界观上的矛盾和冲突。小说刚一问世就引起了文学界的极大关注。德国文学理论批评家索格尔曾在他的著述《诗与时代的诗人》中用了整整一章来阐述莎乐美的象征主义、新小说派、反潮流以及顺应潮流的观点。 然而,因为她曾与3位大师有过的关系,人们对她的评价很容易就会偏离方向。一位与她同时代的批评家甚至这样说:“无论莎乐美走到哪里,总是一次又一次地掀起精神和情感的疾风暴雨,造成一条湍流。”但是,我们从她的这本回忆录中看到,莎乐美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多少个伟大的人迷恋着她,却没有一个能够拥有全部的她。这就是莎乐美努力追求并捍卫个人人格独立和自由的一生。(本书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吴锡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