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人才战略思想与“三支队伍”建设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15:51 人民网 |
邓小平的人才战略思想与“三支队伍”建设 李子彪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邓小平同志关于人才建设、干部建设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科学指南。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奋斗目标。在这世纪之交,大政方针已定,奋斗目标明确。能否以邓小平的人才战略思想为指导,造就一大批优秀人才,包括党政干部人才、科技及专家人才、企业家人才(以下简称“三支队伍”)已成为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因此,学习、研究邓小平的人才战略思想,并以此指导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的人才战略思想的来源 邓小平的人才战略思想在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地位“战略”一词,源于军事科学术语,引申至一般而言,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规律性的或决定长远的全局谋划。战略的本质特点是全局性、长期性和层次性。邓小平同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战略分析。战略构想、战略对策,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战略理论体系。例如,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理论,教育科技发展战略思想,“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战略构想,新时期我国外交战略理论,等等。于幼军同志在《社会主义学说第三次飞跃》一书论述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三个层次,最核心或最基本层次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与以生产力为基点的唯物史观的高度统一;第二个层次,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三个层次,即带有路线、方针、政策属性,直接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具体指导的一系列应用性理论。笔者认为,邓小平的战略思想和理论,总体上可以归入第三个层次。 作为战略理论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的人才战略思想反映在对各种重大战略问题的论述之中。例如,论述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时,指出人才关键;论述到教育科技发展问题时,指出核心是有关人才的培养;论述到军队现代化问题时,指出军队现代化关键是人才,培养接班人问题关系到军队建设和未来反侵略战争的大局;在阐述加强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问题时,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关健在于我们党,首先在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等等。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革命家的战略眼光和博大胸怀,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旺发达,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战略高度出发,在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尤其关注年轻干部的成长。”① 邓小平同志一方面把人才问题、干部问题看作实现一系列战略的关键问题,另一方面又指出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长期性规律,工作目标和部署应是长期性的和战略性的。他说,实现领导干部年轻化,并不是三五年就能实现的,人才的培养是长远的事业、未来的事业,“我们培养专门家和劳动后备军,也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周密计划,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远期的需要。”② 邓小平同志的人才战略思想的核心,是他讲过的一段话:“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③ 二、邓小平的人才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邓小平同志对人才队伍、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作了大量精辟的论述,其中有关人才战略思想方面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分述如下: 1.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提出要造就和选拔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党的事业是漫长的历史事业,党的干部新老交替合作,在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是永无完结的;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也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所以,我们党一贯十分重视培养新干部,造就接班人,以保证党的事业代代相传,继往开来。在战争年代如此,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也是如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在整个新的历史时期保证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始终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这是历史发展和革命进程提出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以全局性思维、战略性眼光,思考和审视了这一重大问题,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不到一年,就明确提出:“现在我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呢?是组织路线问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政治路线确定了,需要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这就提出了一个要什么人来接班的问题。”④“解决组织路线问题,最大问题,也是最难、最迫切的问题,是选好接班人。”⑤ 邓小平同志还从党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高度,从始终保持党和国家活力的高度看待培养和选拔接班人问题。他认为,中国的政策是否有连续性,主要看两条:首先是看政策本身对不对,这是重要的;其次要看执行政策的人。他还指出,从长远着想,解决好交接班问题,让比较年轻的同志走上第一线,老同志当好他们的参谋,支持他们的工作,这是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战略措施。”⑥邓小平同志设想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领导干部年轻化:“第一个目标是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这里说的活力,主要是指领导层干部的年轻化。”⑦ 邓小平同志总结了与“四人帮”斗争的经验,考虑了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多次强调培养和选拔接班人是关系党和国家的大局,长治久安的大事。他语重深长地说:“我们这个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啊!……我们现在提出的、面临的是十年内必然或者可能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果再想远一点,看远一点,不从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不出正确结论,好多问题就下不了决心,处理不下去。”⑧我国经历了1989年的政治风波之后,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再次提醒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在共产党内部。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是这个事。”⑨ 正因为培养和选拔接班人关系到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党的事业进入新时期后能否继往开来,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这项工作如果做不好,就会犯历史性大错误,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老同志认真担负起这个历史责任。早在1979年11月他就指出:“老同志现在的责任很多,第一位责任是什么?就是认真选好接班人。”⑩“现在任何一个老同志和高级干部,合不合乎党员标准和干部标准,就看他能不能认真选好合格的接班人。”(11)12年之后,即1992年1月,他仍然强调“老年人要自觉让位”,“要注意下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并告诫说:“不解决选拔人才问题,我们交不了班,历史会给我们写下一笔。”(12) 2.从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任务出发,提出要培养千百万合格人才和专业人才。 干现代化要有人才,没有人才是一句空话。这是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观点。我国一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历史时期,他就着眼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和长远需要,提出了人才问题:“现在我们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不是四个现代化的路线、方针对不对,而是缺少一大批实现这个路线、方针的人才。道理很简单,任何事都是人干的,没有大批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所以,现在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急需培养、选拔一大批合格人才。”(13)他又说:“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缺少一批年富力强的有专业知识的干部,而没有这样一批干部,四个现代化就搞不起来。”(14) 邓小平同志还强调,我们培养和选拔人才、领导干部,不是着眼于少数,而是“一大批”、“成千上万”。他期望:“哪一天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政治家、经济管理家,我们也希望中国出现一大批三四十岁的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其他各种专家。”(15)“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16)他说:“陈云同志提出,选拔中青年干部不是几十、几百,是成千上万。成千是个形容词,上万是实质,实际上是一万、两万、几万。”(17) 当今国际竞争表现为政治、经济、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与人才的竞争。邓小平同志从国际斗争的长远和未来的需要,指出人才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18)他把人才培养成功与否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能否实现的根据之一,作了这样的分析:“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可能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19) 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重大改革,是否能成功,“关键是能不能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他谈到《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说:“这个文件一共十条,最重要的是第九条,当然其他各条也都非常重要的。第九条,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使用人才。”(20)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又提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 3.从现代化建设发展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出发,提出培养选拔人才的战略目标和人才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邓小平同志认为,人才培养和实现领导干部年轻化,制定一个目标十分重要。刚跨入80年代,他就提出:“下一届的中央委员会,是不是可以选五十个五十岁以下的人。代表大会的代表应该有相当数量五十岁以下的人。如果做不到这两点,我们那个代表大会就不是成功的代表大会。再往后,我们的代表大会代表、中央委员会委员还应当更年轻一些。”(21)到了1981年7月,他又明确指出:“最重要的问题是,提出选拔中青年干部的任务以后,要着手去做。做,要有一个目标。”(22)在党的十二大,他提出至少在本世纪末的二十年内要抓紧四件工作,其中一件是“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23)1986年下半年,他再次强调“领导层干部年轻化的目标,并不是三五年能够实现的,十五年内实现就很好了。”(24)并希望经过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到十五大,能够完成这个任务。 邓小平同志认为,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种种弊端,阻碍人成长,必须进行改革,创设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他说:“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25)“我们就是要建立这样一套制度,使那些有专业知识的、年富力强的人,被选拔到能够发挥他们才干的工作岗位上来”(26)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干部、人事制度,首先要解放思想,打破旧框框,他尖锐地指出:“现行的组织制度和为数不少的干部的思想方法,不利于选拔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所急需的人才。希望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在这个问题上来个大转变,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27)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了改革的内容和方向。他说,“干部缺少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办法,反正工作好坏都是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28)“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29) 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干部标准的内涵进行了阐述,这为各级党委在新时期正确掌握选拔干部的标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德才兼备的标准,是我们党一直坚持的、并且今后也不能动摇的;培养、选拔、使用、衡量干部的原则或尺度。但是,德才所包含的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应当有所变化、有所充实。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形势要求,更好地为政治路线服务。邓小平同志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和时代的要求,对德才标准的内涵作了这样一些论述:“选人要选好,要选贤任能。选贤任能这个话,就有德才资的问题。贤就是德,能无非是专业化、知识化,有实际经验,身体能够顶得住。”(30)“在选人问题上,要注意社会公论,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政治家的风度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31)在1992年1月的“南巡”讲话中,他重申了这一观点。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干部标准的时候,常常与阐述干部“四化”方针结合在一起,要求全党努力推进干部“四化”。他赞成陈云同志的意见:选拔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并且要把对于这种干部的选拔使用制度化,在“南巡”谈话中,继续强调:“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32)干部标准和“四化”的方针。党的十二大载入了党章,党的十四大作了修改,这就是:“党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三、以邓小平的人才战略思想为指导,推进“三支队伍”的建设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培养年青干部是“决定我们命运的问题”。因此,在“三支队伍”培养和建设上,必须以邓小平的人才战略思想为指导,高瞻远瞩,系统把握。当前,以下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处理并解决好的。 第一,改变把人才队伍培养仅仅看作是短期的、局部的策略观念,树立起长远的、全局的战略思想。目前,在人才、干部队伍建设上存在一些思想障碍,这就是:目光比较短浅,从眼前工作需要考虑多,从长远发展需要考虑不够;无所作为心态,从维持眼前局面考虑多,从开拓、创新事业的需求考虑不够,局部意识影响,从本单位、本战线或本地区考虑多,从党和国家整体事业的大局需要考虑不够;视野较为狭窄,从党政干部人才的需要考虑多,从全面考虑现代化建设所需各级各类人才不够。人才成长有它自身的规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只有通盘考虑、系统规划、超前培养,才能配合到事业发展和全面的需要。人才培养上的失误,往往是很难弥补的。为了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达成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党政干部、科技及专家人才和社会主义企业家。因此,抓好“三支队伍”培养和建设,这需要我们以全局性思维、长远的眼光来考虑、规划和部署,以免贻误党和国家的宏伟事业。 努力改变以往对全面的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重视不够的状况,精心制定科学可行的各类人才培养、选拔规划并加以认真实施。由于人才成长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周期,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也需要与未来的各级各类事业发展相配合,因而规划“三支队伍’的培养,是完全必要的,这是一项宏伟的系统工程。如果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满足于零敲碎打,“脚踏西瓜皮,踩到那里算那里”,就不可能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所以,从宏观管理角度看,“三支队伍”的培养要抓住战略、规划、政策这三个基本环节。按照这一思路,以及党中央关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思想文化队伍的要求,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制定并开始实施“培养宣传思想战线跨世纪优秀人才十、百、千工程”规划,提出到2000年,全省培养出10多名55岁以下,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的拔尖人才,100多名在国内有相当影响的杰出人才,1000多名45岁以下,发展潜力较好的青年优秀人才。通过实施这一规划,在广东省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思想文化队伍。 目前在人才建设的规划方面,党政干部队伍和企业家队伍培养的规划,相对比较薄弱。党政领导干部的培养,虽然抓了后备干部的规划,但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其一,有些单位认为目前班子成员还年青,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不作长远打算;其二,一些单位对后备干部的培养、锻炼、教育,措施不得力,使后备干部名单实际成为一纸空文;其三,往往只盯住三、五年能进入班子的中青年干部,甚少顾及五年以后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的补充问题。因此,对上述存在问题,应予足够重视,从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人才辈出的高度考虑,切实抓好人才队伍培养,特别是党政干部队伍和企业家队伍的培养规划。 第二,以邓小平同志关于培养千百万人才的思想为指导,“三支队伍”培养一起抓,提高整个年轻一代的素质。着眼于年轻一代,培养一批又一批年轻干部和千百万各级各类人才,是邓小平的人才战略思想的重要方面。这一思想要求我们培养人才不能局限于少数专家,或者只考虑某些党政领导干部,而是全面考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主要是培养和建设一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的党政干部队伍,一支具有先进水平的专家队伍和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一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善于在国内外市场办好企业的社会主义企业家队伍。 “三支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重点是党政干部队伍。所以,应当加大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的力度,同时,还要解决党政领导人员素质结构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例如,目前领导人才中比较缺乏两种类型,一种是复合型,即政治和业务素质总体较高,又勇于开拓,懂得和善于行政管理的人才,另一种是比较热悉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精于经营管理的人才,这类人才在事业单位更为缺乏。应当针对这些问题,在培养这两类人才上多研究、多花力气。 第三,以邓小平同志关于人事、干部制度改革的思想为指导,深化人事、干部制度改革,创造人才成长的优良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人事、干部制度改革方面有了较大进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等文件、法规的制定、施行,标志人事、干部工作走向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和法规化。当前,还要结合推进“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实施,以及全面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深化人事、干部制度的改革。重点是:营造一种“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环境,加强专业人才和干部的培养和科学管理,包括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的推荐选拔、任用、交流、淘汰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培养、选拔、使用人才工作加强监督,保证任人唯贤、量才用人、公平竞争、择优选拔等用人原则得到全面贯彻。 注释: ①江泽民:《在全国组织工作会上的讲话》 ②《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5页。 ③(33):《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0页,第380页。 ④⑤《思想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6、177页。 ⑥(28)(29)(30)《党和国家制度的改革》,《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81页,第286页,第288页,第291页。 ⑦(15)(25)《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杜,1993年版,第179页,第179页,第179页。 ⑩(11)(13)(14)(26)(27)《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9页,第199页,第193—194页,第193页,第193页,第197页,第198页。 (12)《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7页。 (16)《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8页。 (17)《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0页。 (18)(19)《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20)《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1页。 (2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页。 (22)《坚持党的路线,改进工作方法》,《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5页。(23)《老干部第一位的任务是选拔中青年干部》,《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42页。 (24)《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30)《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邓小平文选》(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5页。 (32)《组成一个实行改革的有希望的领导集体》,《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0页。 《广东社会科学》(广州)1997年第2期 相关专题: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