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富翁45年捐资2亿助学 生活节俭甘做退休工人 |
---|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17日13:54 海峡都市报 |
黄仲咸说:教育上去了,中国一定会强! 感动理由 黄仲咸,一个印尼籍华人,亿万富翁,“黄仲咸基金会”董事长。至今为止,他资助过25000名学生。他捐助穷困学生的行动,不会因为他的生命终止而终止,他的资产将来产生的利润还会源源不断地流向贫困地区,给最需要帮助的人。 富人捐资助学的事情多了,但一个富人过着退休工人般的生活,却捐出9位数的巨资来助学,这世上还不算多。黄仲咸就是其中一个:从1959年第一次回国捐建南安仙都小学开始,45年中,他的捐资已累计达到2亿多元人民币。而今,他又把在香港的资产调回,全部用于支持教育事业。 2002年,他被误诊癌症。当时,他的第一个反应是立即订立遗嘱:他用于捐助教育事业的厦门“必利达大厦”永不出售,不抵押、不典让或转换,产权永远归“厦门黄仲咸基金会”所有,常年出租,所得利润全部用于扶持祖国科学教育福利事业,资助、奖励特困特优学生,其家族合法继承人在他逝世后,不能有任何权益,亦不得要求继承或分割该产业。为确保遗嘱的执行,他的发妻和诸儿子也都分别经法律公证,正式声明赞同黄先生的决定,决无异议。 感动细节 半碗剩汤面 也许你会说,有钱人嘛,捐出一点钱给穷苦孩子并没有什么,还能赚一个心灵上的满足。 记者也有同样的想法,但这种想法终结于走进黄仲咸的住处的那一刻。 他的穿着像一个退休的普通干部,塑料凉鞋,裤子居然是的确良面料的,还挂了不少丝。屋子里没有空调,沙发、桌椅全是大路货。 黄仲咸的助手悄悄地说:“他觉得这样已经够好了,他常常热情地招待来访客人住他的客房,但许多人受不了大热天没空调,悄悄地去住酒店了。” 引起记者注意的还有半碗剩面。一般情况下,黄仲咸都会很热情地邀请来访者吃顿饭。饭菜很可口,但极普通。 对于吃剩食,黄仲咸很自然,他用闽南话说:“我们南安老家有句话,叫‘好也是一顿,歹也是一顿’。”黄仲咸说,不是舍不得,只是觉得应该为每分钱寻找它合理的去处,“你在吃喝上省下几百块钱不算什么吧,但对于连城老区一些家庭来说,这是全家半年才能攒出的钱。” 一台半导体 黄仲咸家里所有的家电,都只是中低档产品。只有一件要比其他人用的高级,那是一台全波段的名牌收音机,那家伙个头不小,音质极好。 这是黄仲咸的最爱,他还专门为收音机安装了一条加强天线,这条天线从闲置的空调孔伸到户外,收听节目时他把天线接到收音机上。 “每天早上5点开始听收音机,”黄仲咸笑道,他每天凌晨4点起床,做早操和听收音机是每日必修,“BBC,VOA,人民广播电台都听,主要听一下国内外都发生什么大事,国外是怎么评价我们中国的。” 黄仲咸的助手们常常要听他评论时事,有时,明明是在谈生意上的事,他会不知不觉地把话题转到这个方面。对此,黄仲咸对记者说:“国家强大了,美国人就不会欺负咱们了。这个你不知道,祖国不富强,华人再有钱也没地位,同为黑头发、黄皮肤的东方人,人家以为有钱的只会是日本人和韩国人。” 对于捐资助学,黄仲咸的理由很简单:教育是强国的出路,许多对国家极为有用的人才,只要推一把就上去了,他们的将来和祖国的将来一样辉煌。 一大箱书信 采访黄仲咸时,他的桌面上摆着一封信,黄仲咸准备给这个叫白智灵的女孩回信。 信上写着:“……在您的帮助下,我已顺利完成高中三年学业,在今年的高考中,以文史类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录取于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欢喜之余,我想起了三年来您对我无私的帮助……附上我录取通知书的复印件,希望您能够和我分享这快乐时光。” 记者问:“黄老,你每封信都回吗?” 黄仲咸说:“能回的尽量回,但根本回不过来。”他指指墙角的一个大箱子,箱子里装满了信,助手们根据不同地方,将信进行分类。无法计算有多少封信,但助手们说,这些信黄老基本上都看过,有时一边看一边掉泪。 来信者从小学到大学,都是经济困难的学生,有的是表示感谢的,有的是要寻求资助的。黄仲咸说,许多信都很让他感动,他真的很想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人,但是,他的财力不可能做得那么多,他只能有选择地做。 “有选择”不是随意选择,黄仲咸和他的工作人员通过联系当地的老区办,核实每个困难家庭的经济情况,核实每个学生的学习表现,然后,根据三个标准选出受助者———家庭困难、学习表现好、高中阶段。 黄仲咸说,初中以下的学生,应该由义务教育体系来帮助,而大学生,可以通过助学贷款的方式来解决,他得把力量集中在一个地方,“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黄仲咸说。 两只“金鸡母” 所谓“金鸡母”,在闽南话中是会下金蛋的母鸡,黄仲咸很得意他有这么一只“金鸡母”,能源源不断地为贫困学生送去雪中炭。 黄仲咸说,他一辈子做生意谨小慎微,从没败过,当然,也没有过暴富的经历。这次“金鸡母”计划,就是他一项成功的“生意”。 在不间断的捐资活动中,黄仲咸认为把钱投进基金会,存在银行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息,这钱是“死”的,不能常年保证有大的作为;而为基金会置办产业,让它能够自主经营发展,这钱就“活”了,基金会就会拥有长流不断的大批财源,这等于养了一只能下金蛋的母鸡。 如今,他已拥有两只“金鸡母”,生下蛋都用于资助公益事业,扶持大批穷孩子。 两只“金鸡母”一只在南安,一只在厦门。黄仲咸变卖了印尼、香港的巨额财产,全部携回祖国后,1993年,在南安城关,建了一栋地上12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的“必利达大厦”,作为“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的永久性产业,该基金会目前是福建省教育基金会的“第一大户”,大厦租出后,年收益100多万元,全部用于南安市的教育事业。同时,他又投入1.5亿元人民币,在厦门兴建另一座规模更大的必利达大厦,作为“厦门黄仲咸基金会”的永久性产业,这是另一只“金鸡母”,一年约能收入1000多万元。这些资金将用来广泛开展奖学、奖教、助学、助困活动。 感动手记 黄仲咸的生意经 黄仲咸至今还不懂得“有借必有贷”,得有一个助手把账本“翻译”成他看得懂的“源收出存”账册。但他的账目极清楚,他说,谁都别想把资助困难学生的钱给吃掉一分一毫。 在黄仲咸的书房里,有一大本账册,登记每一笔助学记录,一共花出多少钱,花到谁头上,都记得清清楚楚。不但如此,每次发放助学金时,他都会派基金会主要成员,或是他的儿子出面,看着每一笔钱发到学生手上。 “资助一个学生,只能资助到他恰好能坚持学习为止,这样,有限的钱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黄仲咸说起了商人们常说的“最大化”:“穷学生们只要想读书,他们最可能读好书。”这是黄仲咸资助贫困学生的第一条理由,他说他从小穷,在贫困中只要有一点点学习的机会都不会放过,所以资助他们的回报最大。 虽然把钱全部捐出去了,但黄仲咸没有撒手不管,他还在千方百计地实现这些资金效用的最大化,只不过这“最大化”为的不是自己,而是对国家和社会的最大化。 黄仲咸所有的捐赠全部不求回报,他甚至不要任何一座他捐的大楼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按照他的说法,什么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中国的富强,这是他这一辈子最大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