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外地人纳入公开选拔副局级干部的范围,使选拔领导干部的知识化、专业化达到令人称奇的程度———报名者中62%是研究生以上学历,拥有高级职称者占到65.3%
2001年,北京市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再次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人们惊喜地发现,以往作为选拔条件之一的“北京市城镇居民户口”的要求首次消失了。对此,北京市有关领导这样表态:“我们要考虑在更大范围里发现、选拔优秀人才。”
从1995年至今,孟令华先后经历了北京市4次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的过程。作为北京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办公室副主任,对于4次选拔的历程和变迁,他如数家珍,记忆犹新。
1995年、1997年,北京市两度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拥有“北京市城镇居民户口”。1998年8月,北京市再次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此次选拔将目光锁定在一直坚冰未破的“户籍政策”上。规定了几种人可以“不受户口限制”,他们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归国人员,具有高级会计职称的财务人员,以及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作出决定,凡通过选拔者,优先解决配偶分居问题,未满18岁的子女也可将户口迁入北京。
对此,有专家分析说:“1998年的公开选拔,只是在户口政策上有所松动,其间作出的不受户口限制的规定,被人们称为‘优惠政策’,这其实仅仅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在一直冰冻的‘户口地带’上作出的一点尝试。”
这一尝试的结果,是12名外省市的干部走进了北京。报名者的知识层次迅速提高: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到38%,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占到49%。
今年的这次公开选拔,北京开始了真正的放眼全国。应该说,作出这一决定也有很现实的考虑:有些人才资源,北京是缺乏的,比如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工程师。而在北京的许多重要单位、部门,“三总师”的作用又是巨大的、不可缺少的。1997年的公开选拔,因为缺少符合选拔条件的人才,而使一个职位最后以空缺告终。
今年取消户口限制,使78名外地干部可以“进京赶考”。而整个公开选拔报名、符合考试资格的共有516人,涉及中央国家机关、北京市属单位和30个省、市、自治区,角逐的职位共有39个。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有321人,占总数的62%,博士学位56人,占总数的10.8%,高级职称328人,占65.3%。
“干部的学历之高、专业化程度之强,为历史罕见。”
一位有关负责人说,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本身就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种种做法和创新,最终的目的都是克服旧的干部选拔方式缺陷,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效、优化配置。而打破户口坚冰,就是最大限度地解放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把优秀人才真正吸纳到领导岗位,做到“人尽其才”。(记者 刘畅)
 突发新闻、重大事件、百姓关注 尽在头条新闻短信
        奇闻趣事 社会热点 社会新闻短信为生活添姿增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