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曾经在官场和民间广为流传。不过,在一些地方,这句话恐怕得改一改了。为不为民作主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为自己作主:是不是“食有鱼,出有车”,是不是穿得体面,住得豪华。河南省夏邑县有一个曹集乡,这个乡平日里默默无闻,不久前却声名大振,起因是乡政府给自己盖了一幢办公楼。是一幢什么样的办公楼能有如此的效应呢?
河南省夏邑县曹集乡乡政府的办公大楼,这个占地近15亩的大院里,不仅有小桥流水,还有鸟语花香,不过,最抢眼的还要数这座四层半的红色大楼。它坐北朝南,要进去首先要登上这36级台阶。每12级台阶两侧,都伸出了两个方型的休息平台,平台上有白色的石栏杆做装饰。如果没有门楼上“曹集乡人民政府”这几个烫金的大字提示,你绝对不会相信这个又像城堡、又像庙的大楼,会是一个乡党委和乡政府办公的地方。
进入大楼,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乡政府当官的人比较多,乡党委书记、副书记;乡长、副乡长;这个部长,那个主任,个个都是单间。在大楼的顶层,有一个城楼似的大平台,站在这里,可以放眼全院,一切尽收眼底。
当地的群众说:“这个大楼不该盖,群众没有不骂的。”
新建成的乡政府,是在99年6月动工兴建,2000年5月投入使用的。整个大院占地近15亩,大楼共3700多平方米。乡政府目前公布的数字是:总造价218万元。其中大楼163万元;车库27万元;花园12万元;大门8万元;路5万元;两个大钟3万元。不过乡里一再表示,盖大楼没有向群众收过一分钱。
这盖大楼的钱是怎么出来的?河南省夏邑县曹集乡副乡长杨雪林对记者说盖大楼的钱都是从预算外出来的。
这位乡干部说的预算外收入就是指,企业上缴的管理费和土地补偿费,可这个乡的企业又怎样呢?这个乡最好的企业就是这一家肉联厂,年生产能力不到百万元,而另外一家电缆厂也处于停产状态。显然,盖楼的钱来自农民。可群众的生活又怎样呢?记者一连走了四、五个村子,也没有见到一处像样的房子。
群众对乡政府的这个大楼非常不满。村民们告诉记者,他们乡在全县25个乡镇中,财政收入数中下等,老百姓口袋里根本没钱,可乡里怎么会有这么多钱来盖楼呢?盖楼老百姓不知道,花多少钱也不知道,钱怎么来的还不知道。
为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者再次来到曹集乡政府。在拱形的大门口,有这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施工单位:曹集乡建筑公司,负责人:王玉德。我们的调查就从这里开始。王玉德,曹集乡政府企业办主任。他在这个乡是个双重身份的干部。除了在乡政府工作外,他自己还有一个施工队,名为曹集建筑公司,并且挂在乡政府名下。它既是企业办主任,又是建筑公司的老板。在曹集乡政府办公楼的建设中,王玉德负责办公楼主体工程。记者找到了王玉德,并采访了他。
记者问:“搞(办公楼)的建设又没有经过招投标?
王玉德说;“没有。”
记者问:“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是政府盖房子,我们建筑公司属于企业办、属政府管理,为了不浪费那么多资金。”
王玉德告诉记者,让他的施工队建曹集乡政府办公楼,是乡党委、乡政府内定的,双方并达成协议,盖大楼的钱先要王玉德垫付。从2000年开始,在三年的时间里分三次付清。乡政府要盖大楼,却要乙方来垫付,乡财政到底有没有盖楼的资金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记者来到了曹集乡财政所。在这里我们得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1997年曹集乡财政共收入193万元,支出237万元,超支44万元;
1998年曹集乡财政共收入170.5万元,支出189万元,超支18.5万元。
记者采访了曹集乡财政所所长司爱侠。
记者:从98年开始曹集乡的财政有没有结余?
司爱侠:没有。
记者:你们乡是不是有欠债,签这份协议的时候垫付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你觉得那个时候他们(乡政府)是不是没有钱?
司爱侠:那就是没钱,有钱他们能不付吗。
显然,按照曹集乡97年、98年的财政收支情况来看,曹集乡的帐面上不仅没钱,而且欠帐。所以99年乡里根本没有能力出资几百万盖大楼。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曹集乡政府办公楼工程共承包给两个个体施工队,其中,主体大楼由王玉德负责,而另一部分包括大门、花园等配套设施由另一个施工队建设。可是,这些钱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调查中,记者发现这样一个细节,在96年前,曹集乡在全县25个乡镇财政收入中倒数第一,97年、98年两年欠债,到了99年,财政收支突然结余135万元,2000年,结余141万元。
记者:你觉得曹集乡政府在99年的财政收入一下大增主要原因是什么?
司爱侠: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加强治管力度。
记者:那就是说在98年以前没有加强治管力度了。
司爱侠:没有
那么,曹集乡到底是怎样加强治管力度,使这两年的财政大增呢?一天下午,曹集乡的村民得知,我们是从北京专程来的记者,上百名群众自发地向我们反映情况。
村民们说:“报的项目,这项目那项目都是私人弄的,私人的假项目,用假项目来征收老百姓的地,征收以后乡里、县里加起来补助一万,他们(乡政府)又卖了六、七万,群众没地了,他们(乡政府)又倒卖。”
“卖给他是5万元,倒给他又变成9万元,倒给他又倒了10多万元,倒卖,(乡政府)当了地贩子了。”
记者问:“征收你的地多少钱一亩?”
村民:“一万五。”
记者:现在他们多少钱卖?”
村民:“现在五万、四万或者到十万,他们从中取利来盖乡政府的(大楼)。”
村民们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98年征收土地后,资金返还不到位。有这样宽敞的大路,是一条曹集乡通往县城的新路,这里以前曾是村民的可耕地,新盖好的乡政府也在这条路上。农民原以为征地是要建工厂,没想到却被作为他用。土地被征走,老百姓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地被越炒越高,乡政府坐等其成。除此之外,农民每年除了要交的提留款以外,其他的费用也多如牛毛。
有村民对记者:“说拿了三年的钱建村(乡)里的高中。”
记者问:“那怎么个拿法?”
他说:“第一年30元,第二年又30元,第三年40元,一共拿100元一个人。”
记者问:“如果家里没有孩子要上学呢?”
他说:“五保户还拿呢,(全乡)三万二千人去掉2000人不拿的,还拿了三百多万元。”
“不养鸡也罚钱,养不起鸡也的罚钱,一年一个人,也得罚你几十。”
“没有钱?”
“卖粮食,卖什么也得给他们拿点钱,逼得老百姓都能喝药死的份,就这样你知道不。”
卖土地赚一笔,不该收的钱又收了一笔,于是,99年乡财政收入猛增了一百多万。但是,为什么曹集乡政府要让施工乙方垫付盖楼款呢?垫付对他们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在乡政府已经支付给王玉德的110万建楼款中找到了答案。
记者问:“乡政府把钱给你的时候是现金还是支票?”
王玉德说:“有支票、有现金。”
记者问:“如果乡政府以支票的形式把钱转给你的话,收款单位是哪里?”
“没有支票都是现金。”
“直接给钱了,乡政府把钱直接给你个人了?”
“直接给我个人了。”
建这么大的一座楼,竟没有一个正规的财务手续。垫付的真正目的是因为上百万的现金可以在这个保护伞下进进出出。当记者提出要看曹集乡建筑公司的财务帐时,王玉德从口袋里掏出了一把白条,告诉我们,这就是帐本。我们提出去公司看看,被告之,公司解散了。提出找会计,被告之,人不在家。
“你这个会计跟你是什么关系?”
“是我找的,我自己找的。”
“他跟你是什么关系?”
“我的亲家啊。”
采访中,记者曾向曹集乡政府的负责人提出,看一下建大楼的报批手续,预算报告,但是,直到记者离开曹集乡,我们也没有看到这些文件。农民征地后,政府补给的资金究竟有多少不到位;多收农民的费用到底有多少;建乡政府办公楼究竟用了多少钱,如何支出;成了一个至今没有解开的谜。
记者问:“农民说你们这个大楼是增加了他们的费用,等于说是你们变相地收了他们的钱,盖了这个大楼?”他说;“这一点不是,可以说盖这个大楼,没有增加群众一点负担,没有向群众收一分钱。”没有向群众收一分钱,这话说起来理直气壮,听起来也振振有辞。也许说这话时,他没有想到豪华办公楼的脚下原来是农民的耕地,曹集乡在全县25个乡镇中财政收入曾经倒数第一,而且,自己的百姓还住在土坯房里,在为今年的种子钱、化肥钱而发愁。经济半小时记者/王亚丹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