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节”报之一
-医生:年夜饭就是夜班饭
本报记者赵新培报道北京同仁医院眼外伤科主任宋维贤教授的年夜饭经常是医院的夜班饭,不过仍然常常忙得没有时间吃。他说,虽然每年大年三十晚上,院领导都会送来热气 腾腾的饺子,“可当你看见患者捂着淌血的伤口时,谁还有心思吃饭呢”。
年三十的夜班从下午4点开始,到大年初一早8点结束。作为一名从业30多年的眼科医生,宋教授太知道鞭炮能给人们带来多大的伤害了。“记得1992年的那个春节,我们眼科急诊一个晚上就摘了七个眼球”。
然而令宋教授担心的是,这两年人们的禁放意识有些淡薄,最明显的反应就是年三十眼科急诊越来越忙。他说,今年的大年三十,医院加强了急诊力量,“一共两名手术大夫和四名门诊大夫,不知能否应付得过来。”他说,以他的多年经验,三十晚上6点以后,眼外伤患者就开始陆续增多了。
-警察:贾所长23个除夕没能回家
本报记者刘慎良报道当警察不容易,连续23个除夕都没能回家,更不容易。西城分局厂桥派出所所长贾春雨告诉记者,只有初二有可能忙里偷闲,探望他和爱人的父母。“如果时间长,就陪老人坐上半天;如果没空,坐上10分钟就行,好在两边的老人已经习惯了。”
这两天,他的工作已经排满,除夕要检查禁放,安排民警值勤巡逻;初一,他和政委要去几位家境贫困的民警家走访。每户民警家里,他都想看看,但所里有几十号人家,根本转不过来。
-钟鼓楼小鼓手:春节我们不回家
本报实习记者王薇报道北京时间大年初一凌晨零点二十分,北京钟鼓楼“钟鼓齐鸣大拜年”欢庆活动,在25名小鼓手演奏的24节令鼓“春、冬”雄壮而有力的呐喊声中结束。
昨晚在北京的钟鼓楼上,第一次出现了钟鼓齐鸣的盛大欢庆场面,25名来自河北涿州神州武术学院的小鼓手,为在场的观众演奏了祝福鼓、贺岁鼓、24节令鼓等。孩子们说:“今年我们不能和父母们一起过春节了,但我们将通过雄壮的鼓声把对北京人的美好祝福传递到千家万户,我们感到很光荣,也很快乐!”
今年对于从没出过远门的他们来说,想家是这几天来他们常常提到的,“北京已经挂上红灯笼了,家乡这时一定很热闹,”孩子们叨念着。
-列车员:大年初四才到家
本报记者高杉通讯员庞维利报道子夜的钟声敲响时,从北京开往苏州的T85次列车已经到达徐州附近,就在奔驰中,迎来马年新春。
记者在列车开车前一小时来到T85次的餐车车厢,见列车员正在对车厢进行最后的布置,车厢壁上贴上了“福”字儿,金光灿灿的拉花儿和五彩的气球挂在车厢顶部,两串红红的“鞭炮”从车厢的门边垂下……列车员小王、小赵等和本次列车的警长等一群年轻人,正在张罗着包饺子。
北京铁路分局北京列车段京苏车队的李俪炜书记介绍,昨晚在大年夜值乘的列车员,刚刚跑了一趟北京——上海的“临客”,回来后,很多人都来不及回家,就又登上了列车,这批列车员要到大年初四才能回来。
-122:拜年电话接了不少
本报记者高杉通讯员杨国平报道大年三十的白天,122报警台全天只接到18起拥堵报警,和前几天每天接报拥堵200多起相比,连个零头儿还不到,而从下午开始,群众打来的拜年电话却一个接着一个:“祝122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祝全体交警新年快乐,合家欢乐”、“祝全体交警新年快乐”。
记者来到交通指挥中心,副科长杨永福及其他6名交警都在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视屏幕,及时、准确地下达着一个指令。市交管局指挥中心主任昝永强告诉记者,值班民警都是从早8点接班到次日早8点下班,大年夜他们将在工作岗位上度过。昝主任还介绍,为保证节日期间的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大部分民警都坚持工作,维护交通秩序。
本报记者王渊报道昨天下午,团结湖天宇小商品市场,红色成了主色调,春联、福字、财神、本命年腰带琳琅满目,就连一些提前收市的摊位也在布围幔上贴了这些喜庆的字画。一位先生说:请个财神回家,讨个吉利,今儿过年了!
在西大望路东郊批发市场,刚添办了年货的王大妈说,今年在新房过年,12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儿子们都回来,晚上一家子一起包饺子,有的里面还得包上钱。守岁到“岁交子时”的时候,我要煮好饺子,谁吃到钱谁运气好!给孙子们的压岁钱都准备好了,现在红包在市场上都能买到,印得挺好看的,看着也吉祥喜气。
小李是一家报社的记者,已连续两年没有回老家过春节了。昨天一大早,他到西客站接特意到北京来过年的父母。他说,过年虽然也要发稿,但比平时还是轻松点,所以特别容易想家。去年新房刚装修好,就想着把父母接来过年,年三十晚总算又可以一起“守岁”了。
民俗资料称,“守岁”是指一家人在吃完团圆饭后到次日凌晨,不能就寝。“守岁”表示年老的人珍惜光阴,年轻的人祝愿长辈健康长寿。凡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还有一种传说,古代有一种小妖叫“祟”,会在大年三十出来害小孩,所以当晚不能睡觉,要守着不让“祟”害小孩,求得小孩平安。
时代变迁,“守岁”究竟是怎么回事?记者通过随机采访了解到,许多年轻人已不大明了。但它所积淀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已融入我们的血脉。春节“守岁”已成为一种民族文化情结。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赵世瑜先生非常认可这种观点,他说,在日益忙碌的现代社会,春节,尤其是大年三十的“守岁”就像是减压阀和润滑剂,可以让人回归到宽松平和的常态,得到安慰和鼓励。
现在“守岁”的形式和内容相比过去已有了较大变化,除吃饺子保持得较好外,很多内容已经消失,如祭祖、请神等,但更重要的氛围没变。年三十晚上,长辈和孩子互相说祝福的话;“守岁”前,一般晚辈要给长辈送礼;过了12点以后,长辈要给未成年的孩子压岁钱等,充满了亲情。现在虽然五一、十一也是有7天长假的节日,但它没有那么多民俗的内容,春节,尤其是年三十和初一,几乎承载了一年所有的年节的感情寄托。
“守岁”宽松祥和的氛围不仅是人自觉的需求,也是民俗禁忌约束的作用。按传统,这时候讲究个吉祥、吉利,不合适的话不能说。过去,如果有人摔碎了东西,看见的人都要赶紧说:岁岁平安。如果孩子说了不吉利的话,大人要用手纸给孩子擦嘴,意为小孩的话不算话。再有,就是环境宽松。过去北京有城门的时候,平时晚上都要关城门,而过年时则“金吾不禁”。
民俗是长时间形成的约定俗成,也可以创新,像如今的电话拜年、手机短信拜年等都是新出现的民俗。而这些新民俗还不能承载春节这么盛大的节日需要,还应出现更多的形式和内容,这需要社会各界人士来共同探索。新的民俗既可以从旧民俗中挖掘改造,也可以推陈出新。
赵先生说,《北京青年报》曾报道过,一些民工过年不回家了,而是让他们的妻子带着孩子到北京来团聚,春运出现了逆向流动。不管正向逆向,这种创新的形式一样实现了团聚的目的、年节的感情寄托,一样可以一家人共同“守岁”,让春节成为减压阀和润滑剂。在守望马年的时候,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好的旧民俗还在传承,新的民俗又在不断出现,希望羊年春节,我们能够看到更多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的新民俗。
团圆饭
除夕,北京人俗称大年三十。老北京人许多辞旧迎新的庆典都在这天举行,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吃团圆饭。
过去,各家置办的年货中,大部分是食物。一般在除夕之前,分门别类将食品制成成品或半成品,供团圆饭时全家品尝,主食通常都是水饺。民俗专家说,团圆饭吃什么没有太多讲究,各地也有差异,但强调要一家人一起吃。吃团圆饭的民俗起源于何时现在的资料没有明确给出,也难以确认,但肯定早于“守岁”这一民俗。较早记载“守岁”民俗的是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也就是说,至少从晋代开始就有“守岁”民俗,吃团圆饭的民俗在晋代以前就有。
专家分析:团圆饭与我国的祖先崇拜有关。过去,中国人很讲究祭祖,血缘关系和道德观念要求,举办仪式时,所有宗族成员都要到场,仪式完成后,大家要在一起吃饭。这种活动随着社会形态的转变逐渐缩小到一个家庭中,就成了后来的团圆饭。
春节不上网?现在预订祝福!短信5折起大奖等着你
短信点歌,带去你真挚的祝福! 3500条闪电传情,让她想不看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