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官兵昨晚在军舰上彻夜打捞失事飞机残骸及黑匣子。宁彪/摄
新快报大连讯(夏畅)截止昨天,“5·7”空难的搜救工作已进行了5天,但最关键的“黑匣子”却一个也没打捞上来(失事飞机配有两个“黑匣子”),致使事故原因的调查至今难有进展。为何在离港口仅20余分钟船程的并不宽阔的海域内,在探测到“黑匣子”清晰电波已数天的情况下,打捞“黑匣子”竟会如此困难呢?昨日,记者从有关人士处获悉,打捞设备的落后是一个主要原因。
失事现场海水能见度极低
据了解,MD-82飞机坠落的海域总共只有11.9平方海里,落点在航道附近,且海水最浅处仅7米,最深处也不过13米,这应该是这次打捞的几个非常有利的条件。不利条件则是海水质量不好,由于附近工业区和居民区排污过多,水下全是稀泥,造成海水能见度极低,视距通常只有20-30厘米。潜水员入水后差不多都是匍匐着进行摸索。这样一来也影响了打捞的效率。
“黑匣子”方向很难确定
据海军方面人士介绍,“黑匣子”入水后发出37.5千赫的电波,即便是常规接收设备也能够很清晰地听到,且目前已把“黑匣子”基本锁定在30米的范围内,比前两天大大缩小。但问题是,“黑匣子”发出的电波是发向360度范围的,也就是说,就算听得很清楚了,仍然不能确定在东南西北的哪个方向,而且“黑匣子”所发出的电波还有可能受到其它物体的干扰,这就更难确定它的位置了。
打捞人员对“黑匣子”相当陌生
此外,记者昨日从海上打捞现场还发现一个问题:不论是部队官兵,还是地方上的海事局救捞队,对失事飞机“黑匣子”的情况都一无所知,包括它的大小、外形、质地和重量,一概不清楚。致使在打捞现场,打捞人员对捞起的每一件黑色物品都要问一句“这是不是‘黑匣子’”?但也无人能够回答。
国外先进测量设备今晚抵达
昨日下午,记者在海上巧遇前来视察的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惠,从他的口中,记者也感觉出他对“黑匣子”情况的陌生。据了解,“黑匣子”里发射声波信号的电池在海里只能维持30天,昨天已是空难发生第5天,尽快打捞上来已成为空难调查工作的当务之急。
宋家惠告诉记者,为加快打捞进度,救捞部门正从国外调集专门测量“黑匣子”的设备,这台设备将于今晚抵达现场。此外,有关方面已致电美国,要求对“黑匣子”的探测作技术支援。
另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闪淳昌昨天在通报会上说,即使找到“黑匣子”,还要看其是否受损,看它能提供多少有价值的资料。而从以往发生的空难事故看,“黑匣子”对于事故原因的确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首歌声,两份祝福,万张贺卡免费送母亲!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