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平方米的草丛内,就堆积着上千头蝗虫的死尸 昨天风大飞机无法起飞,灭蝗应急部队紧急出动
记者捉到一只飞蝗
-大片飞蝗埋尸芦苇地
本报记者蒋朔报道从今天起,中国严重蝗灾区天津大港区的大量飞蝗,开始进入成虫期,它们随时有起飞迁移危险。天津大港区距离北京只有300公里,而飞蝗每天可飞行500公里。很多北京人担心,天津的蝗虫会不会飞到北京肆虐?
昨天,记者驱车赶赴蝗灾严重的天津大港区独流碱河河畔。芦苇中满地都是大片黄褐色的蝗虫尸体,踩在脚下吱吱作响。在一平方米面积的草丛内,就堆积着上千头蝗虫的死尸。尽管如此,在一望无际的野生芦苇地内,仍藏着很多未杀死的蝗虫,它们扇动着翅膀,在芦苇中跳来跳去。
据了解,4月17日,天津大港区发现第一头飞蝗幼虫。到了5月7日左右,数以万计的飞蝗幼虫成批出现。据了解,蝗虫发育期大约是五周,此后的蝗虫翅膀长成可以飞翔。到现在这些飞蝗大都已成虫,具备飞行迁移能力。如不在起飞前消灭它们,将给附近地区的农田造成极大威胁。
当地灭蝗专家、植保站吴福海介绍,现在是争分夺秒地灭蝗,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每天“运五”可飞行6架次,喷洒药剂40000亩。目前过药面积超过50%,灾情得到有效控制。在蝗灾最高峰时,密度曾达到每平方米5000头,而如今每平方米1000头都已很难找到。
飞机灭蝗虽好,但对于天气状况要求很高。昨天当地刮起四级风,需要超低空飞行的“运五”无法出动。这可急坏了植保站谢站长,他立即带领几十名防蝗应急部队队员,携带成桶的灭蝗药剂,下到芦苇中人工喷洒药剂。他说:“我们这是空地协同作战,即使飞机正常起飞,每天也要人工喷药两次,把少量漏网的蝗虫逐一消灭。”
-夏季东亚飞蝗初步被控制
本报记者马宁报道农业部蝗灾防治指挥部副指挥陈萌山在昨天下午的蝗虫防治情况通报会上明确表示,天津的蝗灾绝不会威胁到首都北京。
据介绍,截至6月12日,山东、河北、天津和河南等省市已调集了7架飞机,出动700多个应急防治专业队,1.4万多台机动喷雾器和大型施药器械,防治面积已达500多万亩,占夏蝗防治任务的三分之一。重灾区的高密度蝗群普遍防治一次,防治效果在90%左右,夏季东亚飞蝗得到了初步控制。
-微孢子虫成灭蝗“杀手锏”
本报记者曾伟报道一种能寄生在蝗虫体内的微孢子虫成了科学家制服蝗虫的“杀手锏”。昨天,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严毓骅教授,严教授介绍,他所领导的课题组已经找到一种微孢子虫,它被蝗虫吞食后,能寄生在蝗虫体内,通过消耗蝗虫的养分将其杀死,而且对人和其它动物都没有危害,也不污染水资源。
严教授说,这种生物制剂在蝗虫刚褪一两次皮时使用最见效,如果蝗虫密度大,还可配合他们研制的一种仿生农药使用,这种仿生农药能抑制蝗虫褪皮,二者结合,蝗虫的死亡率将达到95%。而且它成本低,效率高,一毫升的冷冻浓缩微孢子虫生物制剂,就可防治几十亩地里的蝗虫,而且无毒无害。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