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雪红 特约记者胡训军 通讯员杨定宇
身高1.87米、有着一个漂亮直挺的鼻子的上尉连长周旭峰,是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进驻香港、中英防务交接时的擎旗手。今天,说起亲手把五星红旗升上香港天空的那一刻,周旭峰依然情难自禁。
5年前的那一刻,已深深地铭刻在周旭峰的心上,更深深地铭刻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
紫荆花五开五谢,如今,与周旭峰一道守护“东方之珠”的子弟兵可安好?记者日前来到了久闻其名终得一见的驻港部队。
我神圣,我在这里展示中国
驻港部队舰艇大队一级士官彭卫军得知自己被驻港部队选中时,高兴得不得了,全家人都觉得体面、自豪,连他的中学老师也逢人便说:“这是我的学生,要去驻港部队了。”
其实,在驻港部队,许多官兵都有着与彭卫军一样的经历。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驻军,揭开了我军历史的新篇章,也让小彭和他的战友们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踏上香港的土地,映入眼帘的是林立的高楼、繁华的市场,到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一派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景象。港人的政治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都与内地差异甚大。这一现实的确很容易让年轻的官兵心生疑惑。
如何既维护香港资本主义制度的繁荣稳定,又坚定官兵的社会主义信念,按照军委江泽民主席的指示,建设全面过硬的一流部队,成为驻香港部队的首要任务。5年来,他们对理想信念教育常抓不懈,并注重为官兵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他们对英军留下的营区中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各类标志、饰物进行了彻底清除,把营区内的教堂改建成文化活动中心。在赤柱营区采访,记者发现,原英军的酒吧变成了阅览室。
坚定的理想信念让官兵们经受住了各种复杂情况的严峻考验,保持了永远不变的军魂。
一次,七连班长刘华平正在值勤,两个年轻人走过来,掏出四五张1000元的港币塞到他手里说:“解放军先生,让我们进去拍几张照片吧。”小刘礼貌地说:“对不起,我们营区是不准拍照的,请把钱收回去。”对方以为小刘嫌钱少,提出拍完后再给5000元。小刘严肃起来:“这里是军事禁区,请你们回去。”
去年3月15日,一辆货车向正在哨位上的战士李凯驶来,车上一位中年男子拿出一盘有着色情封面的光碟硬塞给小李,说让他消磨时间用。小李礼貌地拒绝了:“对不起,先生,我们解放军不看这个。”
“驻港部队是世人认识和了解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窗口,我们在这里驻守,当然要展示好形象。”今年19岁、进港才几个月满脸稚气的海军战士钟晓明认真地说。是的,每一个进驻香港的官兵都明白,在香港,他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个人的素质,更是祖国的形象。
我苦练,我的肩上责任重
守卫香港的安全,是《驻军法》赋予驻港部队的神圣职责。驻军没有过硬的军事素质,履行香港防务就是一句空话。可以说,驻港部队的每一位官兵都掂得出自己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驻港部队舰艇大队,一个像波涛中的小船一样摇来晃去的巨大铁盘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只见一名射手坐在不断晃动的铁盘上,手中的机枪紧紧瞄准对面正在移动的军舰靶标。几梭子弹打完,靶标上立刻弹孔累累。舰艇大队政治处刘副主任告诉记者,这是针对训练场地受限而研制的仿真舰艇舰炮射击训练场,官兵在此可进行在摇晃的舰艇上准确击中移动目标的模拟训练。
这只是驻港部队针对香港地域狭小,人口密集,海域、空域各类船舶及航空器活动频繁等特点,摸索在“方寸”间练兵的缩影。在这里,记者参观了军官训练中心、新兵与骨干训练中心、战术和司机训练中心和城市模拟训练中心,使大纲规定的室内训练科目和战役网上对抗演练全部可以在中心完成,基本形成了训练基地化、网络化、模拟化的训练体系。
一流的训练条件和一流的训练标准,训练出来的当然是一流的精兵。
今年4月24日,香港某海域,浪高风急,波涛汹涌。由特区政府组织的有美军、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和驻香港部队参加的远程空难海上模拟搜救演习拉开序幕。下午3时,驻香港部队某航空兵飞行团和其他国家的3架飞机奉命起飞,寻找海上遇难目标。
5分钟后,驻港部队的参演人员杜雪冰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现目标,并向指挥中心报告了目标所处的准确位置。驻港部队参演舰艇劈波斩浪,提前完成了救援任务,获得了两个第一。前来观摩的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搜救专家、观察员不停地高呼:“解放军,O K!”
去年中秋前夕,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的夫人董赵洪娉女士率香港特区中秋探访团到驻军部队慰问。步兵旅战士们表演的狙击步枪对特种目标射击科目,让董太一行大开眼界。
正前方200米处的5个人体目标靶,将人体分为头部、心脏等10个部位,射手按照嘉宾的指示,指哪打哪。董太示意:“一号射手打一号靶小腿。”话音刚落,一号靶已成“金鸡独立”。当年的“香港小姐”示意:“一号射手打一号靶左小臂。”一声枪响,目标应声落地。
难怪董特首赞叹:驻港官兵威武文明,名不虚传;难怪港人感慨:有解放军在,香港的繁荣稳定就有保证了。
我守法,我是文明之师的形象
在驻港部队采访,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依法驻军、依法治军”。与官兵交谈不到三句话,准扯到法律上去。也难怪,在驻港部队,每月一堂法律课是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在全新的法制环境里驻军,对我军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驻港部队从组建那天起,就视法规为准绳,视形象为生命。在香港,驻军组织实弹射击和实爆、实投作业,总是严格按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规定,提前一个月在政府指定的《宪报》上发布公告。飞机升空训练,舰艇出海巡逻,都坚持严格按法定程序提前向特区政府有关部门通报。
为了严格遵守香港的海关法,驻军还分别在港内外设立了安全检查站,对所有进出港的人员、车辆、舰艇、飞机、物资实施严格的安全检查,连带香烟等物品的数量都必须符合香港法律的要求。
遵守《香港野生动物保护法》,爱护花草、动物成为驻港官兵的自觉行动。“解放军给麻鹰治伤”、“军车给蟒蛇让路”等故事被香港传媒和民众传为佳话。今年5月19日,香港国际爱鸟协会的工作人员在察看了昂船洲军营的生态环境后,又一次称赞说:“解放军来了,鸟岛的鸟更多了。”
营区哨兵,是香港市民最喜欢的合影对象,也是驻军威武文明的缩影。1998年,香港市民自发组织了一个“暗访团”,对驻军各个哨位的站哨情况暗地里进行观察记录、评比打分,结果,所有哨位都是“五星级”。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路面无垃圾、地板无痰迹、营区无烟头、墙壁无污迹”,微笑,谦逊,礼让。从进港第一天起,官兵们心里就有一根从不松懈的弦:我的一举一动都是文明之师的形象。在香港市民眼里,文明之师的印象就来自于这一点一滴的积累,来自于这一人一事的感受。
我学习,我在香江长成才
邹新如是驻港部队某步兵旅的一名班长。这位来自井冈山的孤儿毕业于井冈山师范学院英语系。1999年12月,他告别英语教师的岗位,成为驻港部队的一个兵。
英语是香港的第二语言,部队对外开放、战士上街游览购物,以及完成其他任务,都需要有一定的英语基础。邹新如找到了用武之地。
小邹大学学的是普通英语,对部队所需的执勤英语和军事用语并不熟。他向大学老师请教,请同学们给他搜集资料,自己埋头苦学,终于编写出集战地英语、执勤英语、军事用语和购物、旅游、文明用语于一体的、贴近驻军实际的军事英语教材。他还义务当起了小教员,帮助战友过英语关。
“原以为当兵就用不上英语了,没想到还逼着我学会了大学里没学到的东西。”记者问他啥时再回去当英语老师,“我兵还没有当够呢。”小伙子脱口而出。
在驻港部队长了本事的可不是邹新如一个人。“在香港驻守这些年,我们特别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危机感很强。”彭卫军告诉记者,他报了广州军区与一大学联办的本科班,学经贸,已经一年了,考过了3门。另一名海军士官林浩军则在自学法律。
奔走在香港各个军营,记者切实感受到官兵们浓浓的学习氛围,更惊讶于官兵们的多才多艺。
“驻港部队汇集人才,驻港部队更要培养人才”,这是驻港部队领导始终坚持的一条原则。“驻港部队驻地特殊,任务特殊,驻港部队的官兵应该有特殊的收获。”
本着这个原则,结合官兵的成才需求,驻港部队各营区、各军兵种都开办了各种形式的“周末育才学校”,帮助战士学会一至两门实用技术。还举办了英语、音乐、写作、电脑、书画等培训班,全面提高驻港官兵的文明素质和文化修养。
对很多香港市民来说,真正认识驻港官兵的窗口,是一年一度的军营开放日。一次,赤柱军营对外开放,香港市民来到二连文化活动室。在国际象棋桌旁,围观的一群香港客人用英语议论说:“这张桌子怎么空着?看来解放军打仗行,下国际象棋就不一定行了。”战士管文轮见状用英语作答:“先生,如果不介意,我想和你下一盘。”第一局,小管以一步之差输了,第二局又赢了回来。观战的港人不禁鼓起掌。
军民联谊会上,一位香港乐队指挥邀请官兵上台指挥一曲。话音刚落,几十名官兵齐刷刷地举起了手。最后,步兵旅六连战士许昆接受了邀请。只见他落落大方地走上舞台,很有风度地接过指挥棒,向台下的观众鞠躬致意,接着从容地指挥乐队:“演奏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二乐章。”台下观众一片惊讶:“哇,好专业啊!”
长饮香江水,伴着紫荆花,年轻的军人在香江军营长成才。
5年前,一位将军对我说,进驻香港的人民解放军是主权象征、形象大使,他们可是世界焦点。
5年过去了,这支依然是焦点的中国军队以其出色的表现,赢得了香港各界和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
记者在香港采访,得悉这样一个香港民意调查数据:5年来,香港市民对解放军的满意率已从最初的30%上升到现在的93.7%。
青青的太平山作证,这5年,我看到的“东方之珠”依然璀璨;蓝蓝的维多利亚港作证,这5年,我享受的依然是一泓宁静。
照片: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