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甄雪原
西安灞河桥六月九日突然坍塌,令横贯中国的铁路大动脉中断。但一场洪水令大桥坍塌之先例在中国铁路史上罕见,其中原因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记者日前前往事故现场采访,听桥梁专家探讨其中原因。
“应该说还是采砂惹的祸。”西铁工程集团副总经理曹相和近日在抢险现场对笔者这样说。
舆论认为垮桥的原因有三。一是洪水,二是采砂,三是老桥。曹相和副总经理对此也作认同。当日洪峰流量为每秒五百七十五立方米,流速为每秒三米。洪水夹带大量砂石冲击桥墩,这是造成大桥坍塌的直接原因。
但据铁道第一勘察设计院相关资料显示,历史上灞河洪峰最高流量为每秒二千九百立方米,近三十七年间最大流量也为每秒二千一百六十立方米,可知此次洪峰流量并非历史罕见。
由此可见,大桥坍塌的致命原因是下游多年采砂。当地官员告知,灞河大桥下游砂石是质地上乘,几乎不用加工即可投入建筑使用,采砂业在当地十分兴旺,已有几十年历史。现在大桥下游从事采砂业的大小企业有几十家。采砂已成周边民众主要经济命脉。
笔者所见,河床内采砂之处均形成巨大深坑。曹相和对笔者解释说,多年采砂改变了河床自然坡度及水流形态,导致河床随水流由高向低处不断下切,伴随近年来基础建设大量增加,建材市场对砂石的需求日益增多,灞河采砂的速度与密度亦水涨船高,相应加快了河床下切速度,达到每年平均下切河床四十到五十厘米。河床下切对大桥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桥墩基础越来越浅,下切的河床与桥墩周边的水泥保护层之间形成空洞,防护层失掉支撑。加之本次洪水,致使防护层破坏坍塌,最终侵蚀迅速延伸到桥下,桥梁被冲毁。
对于“老桥”之说,曹相和介绍说,灞河大桥建于一九三四年,已有六十八年历史,且是椿木桩作基础,的确是一座老桥。但多年来铁路部门一直在对大桥进行修护。目前国内这种木桩基础的桥梁也还有多处,如果不是大量采砂应该不会发生坍塌。
中国政府河道管理条例规定指出,在桥梁下游五百米以内禁止采砂。据知情者说,灞河大桥下游的采砂作业也的确是在五百米以外进行的。但问题是此地因砂质优良采挖量大且颇有历史,最终对大桥造成威胁。灞河铁路大桥坍塌后,陕西省及西安市政府立即作出决定,灞河大桥下游五公里内严禁采砂。记者当日在现场已看不到有采砂作业。
曹相和目前身兼灞河大桥抢险工程副指挥长,连日来他指挥着二千余名铁路建设工人抢修加固距灞河大桥四十米处的灞河西康联线铁路桥出现的险情。目前这座桥已取代坍塌大桥而成为连接陇海铁路的要道。曹表示,加固工作已提前完成。
与此同时,灞河铁路大桥的新桥已完成设计并开始施工,新桥紧邻旧桥遗址。桥长三百九十五米,新桥完成后可抵御百年一遇洪水。记者在现场看到,新桥第一个柱桩已浇铸完成。曹相和介绍说,铁道部要求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预计新桥将在八月二十日完工,九月一日通车。(完)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