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7月15日电(记者刘健单纯刚) 今年7月4日9时,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在小浪底水库拉开序幕,细心的人们发现:小浪底水库在运用时,最先打开排沙洞闸门,浊色水流喷涌而出;9时10分,明流洞开始出水,清水穿透浊流,开始下泄。
按常理,用水排沙,当先用“清水”,小浪底水库在运用时为何“先浑后清”?记者今天走访了治黄专家。
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石春先解释说,是“先浑后清”还是“先清后浑”,实验的设计者曾有过比较大的争议。在最初的组合方案中,计划是先启用明流洞,后开排沙洞,即“先清后浑”,让清水率先出洞,然后是排沙洞排出高含沙水流,其好处在于下游河床在试验伊始就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冲刷泥沙效果。
但是,这个方案受到专家的质疑。反对者认为,先泄清水固然保险,但是在试验接近尾声的最后几天,以浑水结束试验的话,随着流速的减缓,水库或下游上段的泥沙可能会淤积在河口地区。而且由于近几年黄河河南河段已有较深的冲刷,过流能力有较大提高,“先浑后清”,浑水挟带的泥沙会铺垫河南段河床,使水流速度加快,从而解决“淤河口”的问题。
石春先告诉记者,针对这两种方案,治黄专家们反复研究,通过实验室进行试验,最终决定小浪底运用方式为“先浑后清”,这样,沉积在水库坝前的泥沙率先被冲刷而起,无论是走是淤,通过调整流量,均会被之后而来的清流冲走,带入大海。(完)
目击者,亲历者,见证者,知情人――《焦点访谈》期待你!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新闻突发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