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我海军舰艇进行实弹演习
8月11日,陈水扁和李登辉同时参加了“台湾团结联盟”
成立一周年大会。李登辉在会上发表演说,全力推动“台湾正名”,主张今后更广泛使用“台湾”名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的“中国”有所区别。另据消息,台湾“外交部”人员表示,台湾已经联合有邦交的国家,以“中华民国(台湾)”的名义再次申请加入联合国,企图进一步分裂中国。
自“一边一国”论出台以来,虽然台湾当局取消了原定于8月15日在东部花莲外海举行的“海鲨”军演,以避免“国际误会”,但另一方面此举也是出于安全考虑。据悉,台“国防部”取消军演是为了确保台湾西部有足够的兵力部署和战备,以防出现突发情况时,军力部署不均。但即便如此,一旦台湾方面宣布“独立”,其地理特征和资源条件都决定了台湾在军事上并非易守难攻,而是易困难持、易攻难守。
孤悬海面易被封锁瘫痪
台湾地区包括台湾本岛与周围的澎湖列岛、兰屿、绿岛、钓鱼岛等以及福建沿海的金门、马祖群岛,总面积约36000平方公里。台湾本岛与福建隔海相望,最近处只有130公里。台湾的对外交通除极少数空运之外,主要依靠海运。
台湾尽管拥有许多天然港口,但最主要的还是高雄港、基隆港和台中港,这三大港的吞吐量占台湾所有港口吞吐量的90%以上。这种结构,在和平时期看不出有什么弊端,然而从军事战略上来看,则存在重大隐患。如爆发战争,三大港口被破坏或被封锁,那么台湾的对外交通将基本上瘫痪,对外高度依赖的台湾经济将会一落千丈,台湾民众的生活必需品也将面临短缺局面。从军事技术角度来看,这三大港口被封锁或被完全破坏的可能性极大,只要发射数量不多的导弹,或施放一定数量的水雷,就都能达到破坏或封锁的目的。
那么,如果海运被封锁或被破坏后,台湾能否靠空运来弥补呢?台湾若被封锁,则肯定是在战争状态下,不大可能有外国的空中运补。而且台湾可作民用起降的机场只有15处,国际型机场只有桃园和高雄两处,其运输能力十分有限。
空间狭小难保决战取胜
台湾岛上高山和丘陵面积占全部面积的23以上,而且东西狭窄,南北细长。这种地形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转移和调动,不适合于大兵团作战。近年来,台湾军方采取机动灵活作战的战略,缩小军队规模,将军事作战单位由师改为联兵旅。尽管这一战略有利于军队机动、灵活反应,但爆发大规模的登陆作战时,这种战斗力不集中的小兵团战法,恐将被各个击破,以至最后全盘皆输。如果台湾宣布“独立”,两岸爆发战争,台湾本身地形的特点及小兵团作战的战法,是难以取得反登陆作战的胜利的。
同时,由于台湾地域面积狭小,军事、民用目标比较集中,加上台湾离大陆比较近,战时这些相对集中、距离不远的目标易受到来自各个方向、各种形式的攻击,并很快被破坏、摧毁,难以保存第二次打击和决战的力量。另一方面,战争需要战场,更需要迂回作战的空间,而台湾本岛面积有限,平地也少,因而缺乏战略伸缩与回旋余地,台湾只能提前决战或被迫决战,这不利于保存实力和寻求取胜的最佳时机。
澎湖岛是天然攻坚桥梁
位于台湾海峡靠近台湾一侧的澎湖列岛,由澎湖本岛及周围的64个岛屿组成,总面积126平方公里。澎湖岛的东部与台湾本岛的云林县隔水相邻,相距只有60多公里;西部与福建省厦门市隔海相望,最大距离不到100公里。澎湖岛、白沙岛与渔翁岛都建有大陆型港口,大型船只可以靠岸;澎湖岛上还建有机场,大型飞机可以起降;岛上建有水库,淡水资源丰富。
澎湖列岛的战略位置历来极其重要。从福建、广东沿海地区迁到台湾的早期大陆移民,都是先乘船渡海抵达澎湖,经过短暂停留和补给后再从台湾本岛西部海滩登陆。中国政府最早对台湾的有效管理,也是通过澎湖来实现的。早在南宋乾道年间,中国政府就已派兵到澎湖巡防。公元1292年,元朝政府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理澎湖与台湾(时称琉球)事务。1683年清康熙政府统一台湾,就是先攻取澎湖,然后以澎湖逼取台湾,两岸实现一统。
如果海峡两岸因为“台独”而爆发战争,祖国大陆抢占澎湖岛后,台湾本部的防御犹如撕开一块大缺口。因为从澎湖岛进兵,海军只要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空军从澎湖飞抵台湾岛不超过10分钟,陆军的远程大炮可打到台湾岛西部海滩,掩护登陆部队。
西部平坦便于登陆
如前面所说,台湾从北到南的西部地区为平原与海滩。从现代战争的角度来说,浅水滩不利大型战舰、潜艇的活动。因而如果台海爆发军事冲突,大陆海军无法直接将重型装备与人员运上海岸,而要大量使用驳船和两栖运输工具与武器,这要拖长抢滩时间。但在有充足驳船与两栖运输工具和武器的情况下,这种地形有利于全线抢滩登陆,令防御者无法招架。
台湾本岛距离大陆最近处有130公里,最远处近200公里。从传统军事学的角度看,台湾岛应该是易守难攻。帆船时代,从大陆驶到台湾要数日时间。然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由内燃机驱动的船舰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从福建沿海地区驶抵台湾本岛,而气垫船、飞翼船的速度更快,最快者只需要二十几分钟。从大陆各机场起飞的飞机,在台湾海峡靠近大陆一侧的上空集结后,十分钟就可俯冲到台湾各个角落。最具威慑力的是,中、短程战术地对地导弹,在数分钟内可击中台湾的任何目标。另外,电子干扰设备可在陆地或本土上空对台湾的通讯、指挥系统进行强有力的破坏,削弱台军战斗力。
兵力分散易被各个击破
台军防御的地区包括台湾岛与周围岛屿,以及澎湖列岛、金门群岛、马祖群岛、南沙的太平岛等岛屿。出于“不丢失一寸土地”的政治考虑,台军必须防守100多个岛屿,这使台军的防御面相对过大,目标众多而且分散,任务繁重而且相互交叉。台湾军事部门从强化台湾本岛防御的角度考虑,曾有意削减甚至撤离部分外岛的兵力,但因牵涉到政治层面的原因,台湾当局被迫防守每个岛屿。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台军兵力长期保持在50万人以上。80年代以后,台湾的兵力有所下降,军队人数低于50万。进入90年代以后,台军为了适应新的战略需要与形势的变化,进一步精简兵力。至2000年,台湾兵力在40万人以下。这些部队除了驻防台湾本岛外,还要驻守外岛。除去驻防金门的4万人、马祖的2万人、澎湖的3万人以及乌丘屿、太平岛的近万人,台湾本岛的部队不到30万人。而这30余万兵力又得分兵把守,其中北部8万多人,南部6万多人,中部7万多人,东部5万多人,另有部分机动兵力。若发生大规模作战行动,每个地区靠区区数万人,难以形成强大作战力量,容易被各个击破,进而导致全盘皆输。
相对于台湾本岛,外岛的防守力量更显单薄。如果针对特定岛屿发动奇袭,驻岛兵力恐怕支撑不了几个小时。当然,台军对此已有预案,即在爆发战事之前,向澎湖、金门、马祖、绿岛等外岛增派兵力,但这又在相当程度上要分散和削弱本岛防御,造成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的困境。
资源匮乏无以持久为战
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台湾可耕地面积十分有限,每公顷耕地负担人口已上升至25人左右。除稻米、薯类作物能勉强自给外,其他杂粮的自给率一直未超过10%。和平时代,台湾的粮食尚且不足,一旦发生战争,缺粮将更为严重。据统计,台湾战略储粮只有63万吨,理论上够用两个月。如果库存粮食遭破坏,其使用期将更短。
台湾矿产等自然资源更是奇缺,可供台湾发展现代工业和军事工业的矿产少之又少。台湾能源80%以上依赖进口,其他战略物资也主要依赖进口。一旦战事发生,主要工业和民用物资,如石油、煤、钢铁等立即会出现紧张局面;若这些重要物资的储备遭到破坏,就有可能立即“断炊”。加上台湾是一座孤岛,四面环水,很容易被封锁,战事爆发后要得到战争物资的充足补给极为困难,资源缺乏的问题将会更显严重,持续作战能力会大大降低。
台湾经济主要建立在海外贸易基础之上,无论原料、燃料,还是市场,都对外严重依赖。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对外贸依存度就高达95%。1990年以后,对外依赖度更高,特别是对大陆依赖度提升。如战争来临,对外运输线遭到封锁,资源不能自给,产品无法外销,台湾经济会一落千丈,民众生活将大受影响。如此状况下,哪有力量投入和承受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分析以上情况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台湾的地形特征决定台湾当局难以取得防守战争的胜利,如果台湾因宣布“独立”而引发战争,其结果只能是彻底失败。本报特约记者朱显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