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东南郊一块只有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移动通信产业基地。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开工建设时,比最早的国家级开发区晚了10年,如今又一个10年过去了,它的综合实力已经跃居全国开发区的前列,成了承载首都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希望所在。
逐鹿全球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的时代环境,加上首都独特的政治地位和信息、人才密集的优势,使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逢“天时”与“地利”;而开发区自身历时10年精心营造一流投资环境的努力,又为其创造了“人和”的氛围。在这场争夺跨国资本的全球性竞争中,北京开发区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外投资者注目的焦点。
到2002年7月底,北京开发区已吸引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1055家企业入驻,其中跨国公司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38家;入区企业投资总额40亿美元,其中286家三资企业投资额30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75%。三资企业单个平均投资1049万美元,是全国三资企业平均投资额的近4倍。
日本资生堂是进入北京开发区的第一家企业。1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农田,但其蕴藏的巨大生长空间引起了这家全球知名化妆品企业的兴趣。从1994年投入运营以来,北京资生堂的销售收入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成为资生堂全球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对开发区的管理者而言,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环境不仅是优越的环境、优惠的政策、高效作风和良好服务态度,更包括适应企业需求改进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精神。
投资达百亿元人民币的“星网”工业园是北京市迄今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以诺基亚移动通信产品为龙头,来自全球不同地域的原材料、零部件等供应商集中在一个空间,每个配件送到装配线的时间误差只有几分钟,所有企业没有任何库存……当人们惊叹“星网”的神奇时,或许不会想到它给开发区海关曾经带来多么大的挑战。
据北京开发区海关副关长王国华介绍,“星网”内几十家企业24小时不间断地交易、深加工结转,它们的交易都是出口行为,海关现行每一笔交易交换一次出口手册的监管办法,通关时间之长,与“星网”的设计初衷构成了尖锐的矛盾。
通过计算机联网,将“星网”视作一个整体,生产与监管同步。开发区海关提出的开创性监管方案对“星网”的最终落户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构筑与国际接轨的投资环境
营造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环境是北京开发区管理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对国家级开发区而言,在建设初期,政府所赋予的独立规划空间、特殊审批权限和优惠税收政策是十分必要的。但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从有限区域的对外开放到全方位开放的宏观背景下,仅仅靠政策优惠、政府行为将难以应对更严峻的挑战。
早在几年前,北京开发区就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用跨国公司的眼光来审视政府行为,用小政府营造大市场的环境。
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北京开发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不再单纯地依赖政府财政,而利用开发区总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建立北京经开股份公司,形成新的融资渠道,投入开发区建设;弱化传统的政府行为,取消科室建制,精减机构,减少环节,简化了办事程序;设立招投标中心,政府项目评审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实现统一财务监管,避免了政府经济行为暗箱操作、缺少监管的弊端;推进体制创新,推广海关监管模式的改革,满足区内企业对零库存、便捷通关和增强竞争力的需求。
如今的北京开发区,企业入区的平均周期由几年前的一个月缩减到10个工作日,最快的可以在5个工作日领到《企业批准证书》,7个工作日领到《营业执照》。在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北京开发区去年取消了所有行政性收费项目,只保留14项资源性收费项目,此举相当于一年减少财政收入1170万元。
打造首都现代制造业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是代表首都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特色的第一大产业。在北京开发区,电子信息类企业有100多家,其中90%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其投资额占到了开发区三资企业总投资额的一半左右。以诺基亚为龙头的“星网”工业园是其中的代表性项目。这里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的神经。
在北京开发区2001年当年投产当年形成超10亿元人民币产值的4家企业中,有3家在星网工业园。同一天,同样规模的“星网”二期建设开始启动,总投资将在一期100亿元人民币的基础上翻一番,年销售额将达500亿元人民币,创造就业机会1.5万个以上,一半以上诺基亚产品将出口。
如果说诺基亚“星网”工业园是一个航空母舰式的产业基地的话,那么,以德国拜尔、瑞典诺和诺德、美国安万特及中国协和医学科学城、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国家病毒生物中心为代表的北京药谷,则真正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条的生物和新医药产业基地,从上游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的研发,到下游的生物制药和常规制药,再延伸到医疗仪器、医疗设备的增产,一应俱全。
抓龙头项目,带动一连串的产业效应,最终形成一个产业基地,是北京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上的独特做法。今年8月底,投资12亿美元,月产3万片的8英寸、0.25微米以下的集成电路生产线的基建项目也即启动,它的建成将推动北京开发区微电子产业基地的形成,拉动首都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另外,北京开发区还有望形成新材料和新能源、软件制造业两个新兴的主导产业。
过去的5年,北京开发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9.6%,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7.3%,出口创汇年均增长119.2%,高新技术产业值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9.1%。北京开发区每公顷土地创造的工业产值近两亿元人民币,这一指标不仅在国内开发区中领先,在国际工业园区中也是比较好的。
日前,国务院批准同意北京开发区在原来的15平方公里一期规划用地的基础上再增加24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地域的扩展,为北京开发区发展现代制造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余敬中李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