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记者周琼杨海鹰
昨天,新鲜出炉的10位广州形象大使开始接受为期一周的才艺训练,以备战9月1日的总决赛。决赛的冠军得主将随广州市有关领导出席迪拜奖颁奖典礼。至此,在广州城热烈了整整10天的形象大使选举渐渐平静了下来,但关于这场赛事本身,还有诸多值得回顾和反思的地方。为此,本报记者昨天采访了各方人士,请他们发表对形象大使选拔赛的看法。
时间是否太仓促?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均为广州举办的这一活动叫好,但也有不少人提出,城市形象大使的选拔从8月15日接受报名起,到21日初选出50名选手,再到25日决出10名优胜者,整个活动举办时间仅10天,是否显得仓促了点?
参赛者赵琳琳女士说,由于时间仓促,这次赛事在见报的第二天就开始了报名,不少人还没反应过来,形象大使就已经选出来了。
有媒体从业者指出,近年来一些类似的评选活动,其准备阶段往往有数月时间,包括大规模的初选、复赛,直至决赛。举办时间拉得长些,给选手的准备时间也就充分点,便于从各方面考察选拔选手。
对此,本次形象大使选拔赛的评委们也深有同感。他们认为,时间仓促的后果,既让参赛者准备不足,也可能会使某些更优秀的选手被排除在外。
宣传是否不充足?
尽管广州各大媒体均对此次大赛作了大篇幅报道,但广东作家柳明还是认为宣传不够。他认为,这次活动的宣传力度还不足以动员所有符合条件的参赛者。“广州要选形象大使,一定要先弄清楚广州的形象与内涵是什么,但是大赛一开始,很多人还误以为这只是一场选美活动。”
公众能否参与评选?
广州形象大使选拔赛的评委会由外语专家、口才专家、艺术家、城建专家等组成,范围非常广泛,但也有人提出,能否让普通市民也参与评选?比如接受市民电话评分、网上评分等,让评选结果更显公平?毕竟广州形象大使是代表几百万广州市民的形象大使啊。
对此,本次大赛的初赛评委冯之林表示赞同。他认为,整个大赛乃至评选都没什么不能向市民公布的,相反,让市民广泛参与这一活动,有助于选出更符合市民意愿的形象大使。
比赛能否更透明一些?
由于这次比赛对选手及媒体旁听都作了限制,事后选手们体现最深的一点是“比赛几乎是在封闭的情形下进行的”,比如比赛的很多阶段都未经电视直播。她们表示,如果比赛更透明一些,将更受选手和市民们的欢迎。
形象大使是否德才兼备?
还有人提出,由于此次选拔赛的时间仓促,会否导致评委们对选手们了解得不够深入?尤其是各位选手的品行方面?
对此,初赛评委陈大海肯定地说:“外人可能以为评委们只是在两天的初赛中与选手作了些简单的交流,其实我们对选手们的工作表现、单位的评价,及各方面的综合意见都作了充分了解。这一活动完全没有商业炒作的气味,选手们代表的是广州的城市形象,评委们根本不敢掉以轻心。”
能否建立公众监督机制?
初赛评委黄国文说,城市形象大使既然选出来了,那么她的一举一动都关乎城市的形象,理应接受公众的监督。“我认为,她们起码在一段时间内不得借形象大使的名誉从事商业性活动。”
选题不足以体现城市文化精髓?
城市形象大使的选拔结果与考题设置密切相关。有部分参赛者认为,如果考题中能增加一些对城市文化、选手思想意识及文化素养方面的考察,也许会更好。
作家柳明认为,这次考题设置的最大遗憾在于记忆题太多,并且需要记忆的大多为数字题。而她认为,在城市建设中,绿地有多少、高楼有多少都不是关键,关键的是现代广州“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考题本应该更注重这些方面的考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