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火车站
失落,这是个一度让上海青年最为尴尬的词汇。因为他们花费了整整10年的光阴才将其取而代之为自信。
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曾是远东最大的贸易金融中心和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被称为“东方巴黎”。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仍是全国特大型工商经济中心城市之一,对国家财政的贡献曾长期傲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之首,独领风骚几十年。
但进入80年代,当深圳、广州、珠海甚至整个珠三角地区沐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并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候,到底有多少上海青年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投身到滚滚的下海潮中,有关部门至今仍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但据估算,从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初的10年间,至少有20万上海人相继到东南沿海地区寻找发展机会。
进入19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在中国对外开放这块棋盘上,总设计师邓小平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视为举足轻重的一枚棋子。时隔一年,邓小平又踏上上海这片热土。“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这一席话,不仅让上海青年找到了自信,也让他们从改革的“后卫”走向了“前沿”。
就在新世纪的浦江,就在中国的上海,人们实现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具有突破和开创意义的“第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上海:第一张股票,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发行B股的股份公司,第一家期货交易所,第一块以批租形式有偿转让的土地……
上海的跳跃式发展,不仅让“东南飞”的“孔雀”飞回来了,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和大批海外学子。最新统计显示,仅去年一年上海便引进国内各类人才12898人,来沪工作和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近千人。而目前在沪工作的归国留学人员已将近3万人,约占中国回国留学人员总数的五分之一。
在这个可以感受到脉搏跳动的城市中,一群从失落回归到自信的年轻人正以轻快的步伐,迎接每一个极富挑战的日出。(撰文/记者魏宗凯)
每月2元享用15兆邮箱 优惠价格就剩最后几天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