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一个多世纪来的梦想,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这些问鼎过诺贝尔奖的华人,成了几代中国人心目中的英雄,然而诺贝尔年年评奖,年年花落人家,诺贝尔,几乎成了中国科学家和文学家们的心结。2002年度诺贝尔奖揭晓,在中国科学界和文学界,又溅起了多大的水花呢?我们无缘诺贝尔奖的症结究竟在何处?
结果需要开花过程:获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中科院院士朱起鹤:中国搞科研的人并不比日本差,但日本科学家频频获得诺贝尔奖,中国却始终与之无缘的事实,的确让人深思。太强调科研“果实”而忽略“开花”的过程,是近年来我国许多科技成果虽然在国际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基础研究始终难有重大突破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好像奥运会比赛,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夺取几块金牌本身,更多的意义恐怕还在于要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张瑾)
中科院院士翟中和:科学不能浮躁,诺贝尔奖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长时间持续、专注的科研工作厚积薄发的结果。
本次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是我的朋友,据我了解他从很早就开始了细胞方面的研究,最初他的实验对象是果蝇,多次试验后才逐渐改用线虫作为研究对象,可以说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和复杂的。
其实近几年我国在细胞凋亡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成果,比如在抑制白血病肿瘤细胞、淋巴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国际上是处于领先水平的,因此我认为只要持续地研究下去,问鼎诺贝尔奖是迟早的事情。
(郝毅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拿学位需要基础的投入
国家天文台台长、中科院院士艾国祥:今年的诺贝尔奖发给了研究天体物理的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实际上是奖给了天文学家。
美国这些年来在天文上的投入高达1500亿美元,相当于打一场越战。我国目前最大口径的天文望远镜只有两米,但国际上拥有10米、8米口径望远镜的国家已经达到一个排。很难想象,如果离开这样大口径的望远镜,宇宙中的微中子如何发现?
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中国的10倍,它的科技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日本的科研投入超过美国达到3%,同时它的国民生产总值是中国的5倍;中国近年来在科研投入上加大力度,但也只有1%,加上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和日本相比总体相差几十倍。艾院士打了个比方,中国也有很多相当优秀的科学家,如果把拿诺贝尔奖比做拿博士学位的话,只要有相当的条件,我们也能拿到这个学位。
(郝毅敏)
获奖环境没有形成:经济研究缺少重大突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王琪延:中国过去没有产生经济学大家的土壤。尽管现在西方经济学在中国得到了认可,但从一定角度上说,中国还没有形成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研究环境。
由于几十年来中国一度排斥西方经济学,注定了中国产生西方经济学家的环境先天不足,而诺贝尔经济学奖毕竟是西方经济学的舞台……
经济学家要想获奖首先得有致力于理论研究的精力。尽管我们的经济学者最近几年待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绝大多数的人还处在为一般的生活而奔波的阶段,许多经济学者很难有专门研究理论的时间和精力。学术风气不正、心态浮躁,也是一个不好的因素。
中国还没有能够对经济学在大框架上有突破的经济学家,中国在经济学学术上的积累还不够,短期内不可能有人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
(王海涛)
理想主义值得借鉴:用平常心从事文学创作
北大著名青年学者余杰:我们不该把获奖者的国籍问题看的太重,而应该有一颗平常心去进行文学创作。有人说诺贝尔奖是西方的标尺,有文化歧视,我不同意。汉语文学和西方文学的交流并没有隔膜。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终身教授马悦然先生是诺贝尔奖评委会惟一懂汉语的专家,对中国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非常熟悉,他所阅读的很多中国文学期刊,我们自己的教授都不一定看过。这完全可以说明西方并非不关注中国文学,问题应该在我们自身。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不为名不为利的创作心态,真正优秀的、顶尖的作品是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的,而且也不是刻意去追求就可以得到的。
中国文学应该向诺贝尔文学奖借鉴的东西在于这种理想主义,一种是通过文学创作能够创造独特的彼岸世界,有超越性;二要对所生活的现实国家和时代有批判的姿态和意识。
(张红晋)
历届诺贝尔奖华人得主:
杨振宁(1957年物理学奖)
李政道(1957年物理学奖)
丁肇中(1976年物理学奖)
李远哲(1986年化学奖)
朱棣文(1997年物理学奖)
崔琦(1998年物理学奖)
高行健(2000年文学奖)
(张瑾整理)
每月2元享用15兆邮箱 优惠价格就剩最后几天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