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尉
全国韬奋奖获得者、高级编辑
记者:您是我们的前辈,亲眼看着上海一步步走向成熟和繁荣。您看到上海人“掼浪头”在什么时候比较盛行?其盛行的原因何在?
周锦尉:“掼浪头”盛行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市场经济初期。当时社会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规则尚未形成,一切还处于无序状态中,因此各种假冒的东西和不成熟的行为都有生存空间。当时,很独特的一种现象是:浪头越大,则越有人相信。
可“掼”的“浪头”包括身份、自己认识的名人及高干、资金,甚至包括产品发行规模和范围。很多人把和领导的合影、名人的题字、参加高级研讨会的材料给别人看,来提高自己的身价。当时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市场经济刚“开张”,监督机制没有形成,人与人打交道,相互间无法了解对方的真实情况,全凭“一张嘴”,“掼浪头”于是产生。由于缺乏查实对方真实身份和资金等情况的制度性条件,人们摸对方底子要花很大的代价和很长的时间,“掼浪头”者多少能先捞到点“便宜”,于是“掼浪头”盛行。
记者:“掼浪头”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逐渐消失?
周锦尉: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游戏规则成熟以后,产品以质取胜,相互间独立自主,通过等量的劳动交换获得自己的利益,“掼浪头”就越来越没有市场。
事实上,诚信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正如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供大于求以后,质量变得至关重要一样,市场经济到一定时候就需要诚信来支撑。而且,诚信贯穿于原料、质量、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等商品经济的全过程。交易方式严密以后,“浪头”一“掼”就容易给人识破,自然也就逐渐走向衰灭。
另外,上海人爱“掼浪头”还有他独特的历史条件:当时上海货有市场,“掼浪头”人家“买帐”;上海人眼界高,除了本地人,看谁都是“乡下人”,有“掼浪头”的气势。现在,上海货市场渐失,上海本地人莫名的优越感渐消,时过境迁,“掼浪头”也就逐渐成了往事。
记者:是什么教会了人接受市场经济的本性是诚信这一点?
周锦尉:确实,人的本性很难说不是贪婪的,但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会制约人的这种本性,使交易公平,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性,激发无限活力,达到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市场经济成熟以后,商品充分丰富,人们不再买一周就完蛋的“一周鞋”或一天就给颜色看的“朝夕鞋”。大家都会选名牌,因为名牌规模大、可信,人们不会为贪便宜吃大亏。商品丰富、财富涌流给经商者带来了竞争,给消费者带来了选择,诚信自然不可或缺。游戏规则确立和逐渐被人们认识熟悉以后,不诚信者必“失天下”,付出昂贵的交易成本,当事人不敢乱来,诚信当然成了基本要素。
每月2元享用15兆邮箱 优惠价格就剩最后几天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