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在越野车从拉萨贡嘎机场驶往日喀则的路上,一座崭新的青岛海尔希望小学和一片新植的占地6000亩的“青岛林”在山川间让人眼前一亮。这是青岛6名第三批援藏党政干部和5名第七批援藏技术干部,代表青岛人带给西藏人民的情谊……为了日喀则市的发展,他们离开了温馨的家,从气候宜人的黄海之滨,来到了常年缺氧的雪域高原。近日,记者随青岛新闻采访团来到西藏——
走近援藏的“青岛使者”
雪域初见青岛人
入藏6小时左右,缺氧的高原气候就向青岛新闻采访团成员发出了挑战,头疼、恶心、乏力、失眠、发烧……虽然9月是西藏最好的季节,但强烈的高原反应还是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这个下马威让人切身体验到了援藏干部们一年多来的生存条件,也不禁为他们是否能适应西藏、融入西藏而担心。
大口地吃着糌粑,大口地喝着青稞酒、酥油茶……当记者见到援藏干部们时,心中的顾虑打消了。显然,这些入藏一年多的山东汉子已经和藏民们打成一片了。与他们聊起一年来的生活,从那深沉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思念亲人的离愁、异地生活的辛酸,但更多的是那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跋山涉水走高原
去年5月29日,我市第三批援藏党政干部王作安一行6人抵达日喀则市,接过了藏民献上的洁白的哈达,开始了为期3年的援藏生活。去年8月24日,李永春、吴志强等5名技术干部也抵达日喀则。
农牧业生产状况如何?经济该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让周边乡村的藏民脱贫?一进藏,援藏干部们一面强行逼着自己尽快适应高原反应,一面为寻找最适合日喀则的发展之路而深思熟虑而、实地考察。半个月里,他们跋山涉水,行程千余公里,遍及全市12个乡的村庄、农户,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不久,经过5次论证、6次易稿的“造血工程”“形象工程”“富民工程”三大工程20个项目诞生了。这些项目很快进入了实施阶段,第三批援藏干部顺利接过了第二批援藏干部的“接力棒”。
边打吊瓶边办公
不到高原真的难以想象这里的气候恶劣到什么程度。因为长期缺氧,记者见到的援藏干部都是嘴唇发紫,据了解,高原反应厉害时,他们浑身乏力,甚至爬上一层楼都要歇上好几次才成。正如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委副书记逄胜波所说,各种药品成了这些原本身强体壮的汉子们房间里最显眼的东西。即便如此,援藏干部们仍坚持边吸氧边办公,甚至边打吊瓶边办公。
在进藏几个月后的一次查体中医生发现,很多援藏干部的心脏和血压都不正常。援藏的医学博士李永春心疼地说,进藏之前,他们的身体素质都是最好的,但进藏之后,由于长期处于缺氧状态,说话一多,走路一急,都会喘不上气来。他说:“我常常是流着泪给他们看病。”
无情未必真豪杰
远离了妻子儿女的亲情,虽然“想孩子、想老婆、想爸妈……这比缺氧还难克服”,但他们一忙起来,工作就成了治疗孤寂的一剂良药。
日喀则市委书记王作安8岁的女儿到西藏来探望他时,由于不适应高原气候,一直高烧不退,在医院里打吊瓶。但由于工作繁忙,王作安一直没有到医院陪陪病中的女儿,这成了父亲心中的遗憾。
“孩子病了!”听到妻子远在青岛的焦急声音,援藏干部庄增大不止一次地落下泪来。
王永亮和王崇江的妻子都已怀孕7个月了,正是最需要丈夫呵护的时候,但她们却都独自在青岛静静地等待孩子的降生,等待着丈夫的归来。
“慈祥的母亲……你是美人中的美人”这首献给母亲的歌曲是一支动听的西藏民歌,但代明召、左效华却不敢轻易地唱起它,每次听到这熟悉的旋律,他们都不禁潸然泪下……无情未必真豪杰,在远离家乡的雪域高原,这句话显得那么沉甸甸的。
“缺氧但不缺精神”
艰难与寂寞没有冲垮援藏干部们心中的豪情,用王作安的一句诗来说:“雅鲁藏布水作酒,敢邀珠峰来赏月”。在日喀则这块等待开发的处女地上,他们“缺氧但不缺精神”。
就是凭着那么一种精神,援藏干部们去年制订了三大工程20个项目作为三年援藏目标:建小学、绿化青岛路、建气象台、让日喀则村村通上广播电视、大规模建蔬菜大棚、让日喀则实现农业产业化、改造日喀则市部分主干道、援建日喀则市三中教工宿舍楼、建设日喀则市区的最大园林区……
就是凭着那么一种精神,一年后的日喀则让他们信心倍增:希望小学建起来了,三中的操场修好了,“智力援藏”正在改变着日喀则下一代的命运;大棚蔬菜种起来了,轮胎翻新厂、塑料编织袋厂……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建起来了,“科技援藏”使藏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有线电视通到村里了,藏民们正在由封闭走向开放;旅游规划制订好了,日喀则正在向全国、全世界张开好客的臂膀……
藏民的心声
普顿:明天我要上学啦
9月5日上午,记者在蓝天白云掩映之下的青岛海尔希望小学门口,遇到了一名骑着白马的藏族男孩。他叫普顿,今年10岁,曾住在日喀则联乡,去年的一场大水淹没了他的家,普顿搬到了年木乡。但这名正需要小学教育的孩子从此失学了——因为年木乡没有学校。
日喀则的下一代需要接受教育,“智力援藏”迫在眉睫,援藏干部们决定在年木乡建起一所小学。村民们听说了这个消息,都争着帮忙抬石头、铺路。3个月后,崭新的校舍盖好了,投资70万元的青岛海尔希望小学在年木乡建起来了。这座学校可以容纳100名小学生,足以解决年木乡和邻乡所有孩子的小学教育问题,普顿就是其中的幸运儿之一。
当他骑着自己心爱的白马来看自己的新学校时,高兴得合不拢嘴儿:“明天,我要上学啦!”
尼顿:俩月挣了半年的钱
41岁的尼顿已经种菜种了20多年了,但今年,对她而言是个不同的年份。7月,她家建起了蔬菜大棚。仅仅过了两个月,她已收入了1500元,相当于过去半年挣的钱。
看到援藏干部,尼顿亲得不得了,热情地跑到大棚里,摘下了嫩得出水的黄瓜。因为,是援藏干部提供给她竹竿、塑料,教会了她种植技术,让她搭起了这座致富的大棚。
其实,在日喀则,像尼顿这样的受益者还有很多。从今年5月起,援藏干部们在日喀则建立了蔬菜奖励基金。每建一个蔬菜大棚,就奖励90—110元。政策出台后,1000多亩蔬菜大棚建起来了,藏民们尝到了大棚的甜头,千百年来蔬菜品种短缺的状况将因此得到改善。
索加:我们看上电视啦
坐在家里就能及时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这个在一般的城市里司空见惯的事却一直只在藏民们的想象中出现。但援藏干部们让这个“童话”在日喀则变成了现实。
今年元月,日喀则市聂日雄乡楚松村开通了有线电视,村民们可以收到中央一台、二台、西藏一台、二台和日喀则台等5个台的节目。69岁的老太太普赤拿着遥控器说:“我坐在家里,就能知道外面的世界,这太神奇了!”
村长索加说,村民们看上有线电视以后,不但业余生活丰富了,知道的林业、牧业的知识也比以前多多了!
日喀则的“村村通”工程将于年底完工,届时,日喀则165个行政村的5万多藏民都可以看上电视了。
阁萨:青岛人救了我
9月10日,60岁的藏民阁萨健步走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入院前,他患了肝硬化,腹水两次,肚子鼓得大大的。一进医院,院方立即紧急联系援藏医学博士李永春,阁萨两次被李永春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其实,这些援藏干部进藏以后,获益的远远不仅是阁萨。整个日喀则藏民的健康都有了保障。“120”开通了,当天就成功救治了一名难产的“龙凤胎”产妇,使母、子、女三人平安脱险;巡回医疗开始了,几千名藏族患者被援藏干部治愈;业务培训展开了,几乎日喀则市每个乡的医院医生都听过李永春讲的课……
相关链接
去年,日喀则市国内生产总值达39776万元,比前年增长12.63%;第一、二、三产业分别比前年增长7.1%、17.3%、3.8%。财政收入比前年增长6.7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263.86元,比前年增长9.23%。日喀则人民的生活正在蒸蒸日上。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