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昨天,近400名各国专家以及关心抵御自然和人为灾害的人士聚首申城,参加第五届地方政府应对灾害和紧急事件(简称L ACDE )国际会议。与会专家形成共识,建设一个集中的指挥场所和统一的减灾管理体系是减灾的关键。
记者获悉,与国际上很多城市一样,上海也面临许多灾害威胁,光市民防办公室一年处置和参与处置的灾害事故就达300多起。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城市安全,上海正在努力建设处 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城市减灾应急处置系统”,该系统能合理配置人才、信息、技术、资金、物质等救灾资源。据悉,该系统现已启动,部分开始运作。
对于城市安全的几大薄弱点,上海市灾害防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肖功建认为:首先,上海应该设立防灾基金,筹款手段可以是民间捐助,也可以是财政拨款;其次,加强防灾减灾的立法,全社会应该严格依法减灾,市民应该提高自救能力;而目前更重要的是形成统一的指挥中心系统和综合信息平台,如果上海依旧采用“单灾种”管理方式,一旦重大事故引发“连锁”灾害,单个部门将很难应付。
正在建立的“城市减灾应急处置系统”,就是要改变“单灾种”管理方式,整合城市减灾救灾信息,发生重大灾害时各部门能共享信息统一行动。该系统的四项信息化技术将发挥很大作用。
减灾信息数字地图
现在多家政府部门都能登陆“城市地理基础平台”,浏览本市的“数字地图”。该“地图”依靠卫星定位、测绘和航摄等手段,整合城市道路、河流、铁路及行政区划等主要内容。另外,它还配有为城市“航摄”的一张数字照片,这张照片甚至能看清一幢房子有几扇窗户。
这样有关部门今后可以将各职能管理部门的数据信息全部加上去,组成一张城市减灾信息“数字地图”。届时一展开“地图”,全市各重大化学危险源、火灾危险源等有重大隐患的地点分布情况就能全部掌握。
[案例]:以杨浦区某小弄堂发生火灾为例,我们现在只知道是什么路、什么弄堂着了火。而今后我们可以准确知道小区周边的环境,包括那里有多少出口、人口分布情况、周边是否有易燃易爆区和化学品仓库。同时“地图”还将为有关人员提供达到事发地点的最短路径。
减灾救助预案数据库
由于各种新灾害日益增多,科学制定正确预案成为城市减灾关键。目前,有关部门正着手建立一套具有辅助决策功能的“预案数据库”。一旦遇上一个灾害,该库就会根据实时信息生成几套减灾方案供参考。
据介绍,目前本市所涉及的19类25种灾害的减灾救助预案已经全部建立,但彼此之间还无法共通。
[案例]:以发生化学气体泄露事故为例,有关救灾部门在处置时无法了解市政、气象等部门的方案是否和他们匹配。而一旦“数据库”建立,全部预案将被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凭借其它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和方案,指挥人员可以迅速了解当时的风向,以此判断出几种可能形成的污染范围并划出相应隔离带,然后制定最合适的处置方案。
各部应急联动系统
在大城市中,重大灾害往往会引发次生灾害。但目前本市各个救灾部门之间的通讯系统并不联网,一旦发生连锁灾害,统一调度非常不便。目前已在拟建一个覆盖全市各个灾害管理部门的统一“应急联动系统”。
[案例]:比方一个油罐发生大爆炸,可消防人员赶到事发地点时发现,爆炸已引发火灾、化学灾害和水质污染,而人员疏散也是个大问题。以消防部门手段和技术不能兼顾所有抢救和救援,而此时他们也无法及时调动其它部门共同参加减灾。而“应急联动系统”建成,将使指挥中心可以从容协调各个部门,提高减灾速度和效率。
信息时时更新机制
“城市综合信息平台”上最重要的就是信息的准确性,信息的不确定对减灾应急处置带来极大不便。目前,有关部门已计划建立一套“动态信息维护管理机制”,通过监控、GPS定位等技术及时获悉相关领域的信息变化,并随时在“平台”上更新。此外,其它部门所发生的变化也可以在平台实现共享,而空间信息全面更新将通过遥感航拍方式每两年进行一次。
今后信息不仅要时时更新,而且内容也将更加详细,比如,灾害事故现场附近的医院有能力同时救助几人,有多少手术台空余,现场周围有哪些地方可作为避难场所……六大安全薄弱点
暴雨、风暴、潮水……相比这些看得见的灾害,还有更多“无声无息”的隐患威胁着上海的安全。
专家们认为,受到客观环境中气候、地域、条件等影响,上海城市主要存在六大安全“软肋”。
●部分设施老化据了解,上海的部分市政设施、厂房、设备等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甚至是三十年代建造的,年久失修往往会造成水管和煤气管爆裂、厂房倒塌、设备故障等灾害性事故,危及市民生命财产安全。
●临江濒海由于上海濒临东海、太平洋,每年遭受太平洋热带气旋袭击,加上暴雨、风暴潮等灾害,年均降雨量1123毫米,70%集中在4至9月,每年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日一般为9天,异常时可持续20天至30天。
●人口拥挤建筑密度高遇到地震等灾害,往往由于人多道路拥挤、高密度的建筑倒塌,造成人员伤亡。
●高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新技术、新材料一方面对人类的进步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如果使用管理处理不当等也会对人类造成危害,如建筑的玻璃幕墙一旦掉落会造成人员伤亡;放射源处置不当会给人的生命造成直接危害;运用新材料装修住宅,材料中有害物质会危害身体健康等。
●高层超高层建筑建筑过高往往给灾害的救助带来困难,如目前的消防云梯一般仅仅对60米以下的建筑起到灭火救助作用,而对于超过这一高度的建筑遇到火灾,由于外界的消防设施很少能使用,很多只能采取自救的办法。
●雷击对智能化建筑和设施危害巨大的雷击电流,会对智能化大楼的设施、设备产生冲击,导致大楼的设施、设备停止运营,整个大楼的管理会因此瘫痪。
晨报记者倪杰谢惠仁文丁志平摄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网上购买3分钟开通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