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三峡工地11月1日电 特写:不同的气氛一样的情怀
新华社记者张先国 杨希伟
三峡导流明渠截流现场,记者感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气氛:一种是热烈如火,在石料场,在戗堤,旌旗猎猎,机声震耳欲聋,大型装卸车穿梭不息;一种是冷静若水,在水文监 测船上,在前线指挥所里,电脑荧屏闪烁,打印机徐徐吐纸,手指敲击键盘的声音清晰可辨。
不同的气氛,一样的忙碌。今天距龙口合龙只剩6天。从昨天开始,上下游戗堤同时开始高强度进占,各参建单位均调集精兵强将,向滔滔江水发起总攻。
“不管是技术员还是工人,不管是搞测量的还是装石头的,不管是穿军装的还是穿工装的,不管是拿计算机的还是操钢缆的,我们现在只有一种称呼,那就是战斗员,共同的目标就是夺取截流合龙的最后胜利!”葛州坝集团三峡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名章在堤头对记者说。作为上游戗堤施工现场的负责人,他总是出现在最关键的部位,由于现场机器声很大,他说话必须扯大嗓门,声音已显得有些沙哑。
承担下游围堰施工的武警水电部队,再次展现出“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军队作风。武警总部党代表王世武是三峡工地有名的“运输大王”。他驾驶着有两层楼高的“巨无霸”自卸车,装满70多吨石料,几分钟就从石料场驶到堤头。现场指挥员绿旗一挥,他迅速扳起液压操作杆,车斗稳稳升起,石料“轰”地一声,裹着烟尘,抛入江中。他神采飞扬地说:“我有信心能将技术水平发挥到最好,多拉稳倒创高产,向党的十六大献礼。”
与轰轰烈烈的堤头相比,水文监测现场显得平静许多。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负责为截流提供全面的水文气象信息,他们被称为截流的“耳目”。从昨天晚上19时开始,长50米的水文监测指挥船就屹立在龙口上游,长12米的无人监测艇则在龙口汹涌的江水中摇曳,两艘船相距190米,中间有钢缆和电缆相连,像是亲情相依的母子。无人监测艇上配有高性能的监测仪,数据通过无线通信传到指挥船,指挥船里的计算机屏幕上闪烁着各种彩色的图表,工作人员紧张地统计数据,计算结果。
长江水文局局长岳中明告诉记者,昨天水文监测船利用卫星定位等先进技术,仅用了一个小时就实现了准确抛锚定位,比1997年大江截流缩短了2个小时,现在获取一组数据只需5分钟,效率比大江截流时提高了五倍。
在指挥船船头,记者看到一位老人紧盯着远处的无人监测艇,手中紧握着钢缆,江风吹散了他花白的头发。记者提出要采访他,他不停地摆手示意拒绝,手上的帆布手套沾满了油渍。他的一名同事告诉记者,老人名叫曾昭明,已经66岁了,在长江上当过五个水文站的站长,深谙长江的“水性”,是个经验丰富的“长江通”,曾在大江截流时屡立奇功,这几天他斗志高昂,可以说快豁上老命了。
江水滔滔,大坝巍巍。参加过三次长江截流的工人李长根说得好:“作为建设者,不管在哪个岗位上,我们的汗水已注入三峡,我们的生命已与大坝紧紧相连,‘为我中华,建好三峡’是我们所有建设者的共同情怀,夺取截流合龙的胜利,这是工程建设的步骤,也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目标。”(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