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
看了新华社播发的《中国的小康之路》,我们获得这样一种印象:从《诗经》中最早提出“小康”这个词,到十六大
报告之前的有关表述,“小康社会”总是偏重于物质指标。
国家统计局于1991年提出的“全国人民小康水平标准”包括了16项指标,我们在媒体上能够看到的无一不是物
质方面的,比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蛋白质摄入量及农村初级卫生
保健基本合格县等。
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任何生活理想如果离开了一定的物质保障都只是空想。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个一度纠缠于意识形
态的国家来说,随着人们思想的日益解放,追求物质生活无疑是一面具有号召力的旗帜。
与此相比,十六大报告对“小康社会”的阐释显然更为丰富。
它至少涵盖了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四个方面,并强调共同发展。据此,我们似乎可以将全面小康相应地分解
成物质小康、政治小康、精神小康和生态小康。这里着重谈的是政治小康,或说是小康政治。
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阐述,无疑为我们理解小康政治提供了全面依据。报告说,必须要积极
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
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就目标而言。就手段而言,报告则强调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
,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
这就是说,中国的政治民主建设主要靠制度创新,而不是简单的制度移植或嫁接。
小康政治何以会凸显出来呢?据笔者理解,这首先是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现在,中国的改革已经到
了“深水区”,已经触及到所有制这一根本性问题,它的变动必然会波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政治制度。要想使政
治制度适应并能促进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势在必行。
一国的政治生态也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政治民主化如今可谓“天下大势”,浩浩荡荡不容违逆。虽然民
主形式不像音乐、体育或快餐那样可以原汁原味地全球共享,而是总要带有本土特色,但就其根本精神来说却都是一致的。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