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何为)昨日上午,都江堰岁修截流工程合龙现场。鱼嘴上、江岸上站着千余名市民和游人。他们要“亲眼见证”当年李冰治水的神妙一幕。
上午9时许,25名船工喊着号子、拉着钢绳、驾着大铁船在江面上向截流杩槎飞驰而来。船上运载着几块长宽约两米的截流专用竹篾笆。
10时30分,随着总指挥一声令下,几个船工从船里拉起一块竹篾笆送出船沿,站在杩槎上的船工伸出铁钩“抓”竹篾笆。
两分钟后,第一块拦水竹篾笆顺着杩槎放进了江中。紧接着,第二块、第三块顺利下江牗左图)。100余名民工沿着杩槎站成一条长龙,接力运送沙袋投入江中,还有几十名民工用尖背篼背来黄泥倒入水中。江水被杩槎、竹笼、卵石、竹篾、黄泥阻断了去路,巨大水流立时变成了一股小溪。
20分钟后,现场测试报告,水流量迅速变小为仅10个流量。“截流成功了!”此时,现场只听到“咔嚓咔嚓”声一阵紧接一阵,众多记者抬着各种“长枪短炮”拼抢精彩瞬间。
11时25分,江流完全截断。这是都江堰继1992年断流后首次截流维修。
据了解,今天,都江堰管理局将对河道淤泥进行勘测,明天开始动工清淤。整个工作将在12月25日前结束。
又讯都江堰安澜索桥明日将停止通行,开始换钢绳整修。昨日,工人们已经把钢绳上的竹编藤取下(待维修完毕后还会安装上去),需要重新更换的钢绳也已经从贵州运抵都江堰风景区。安澜索桥进行整修期间禁止游人通行。但是,游人可以从河底便道穿过。
第一现场发现
鱼嘴穿了一双靴子 宝瓶口有道挡沙坎
昨日中午,记者与市民一道,沿着截流后的都江堰千年古河底进行全程体验。
站立在鱼嘴前的河滩上看去,江水中的古杩槎从上至下完全展露在你的眼前。仰望这15支神奇的杩槎和干涸的河底露出的卵石等物,会让你浮想联翩,仿佛李冰就在你的眼前,正与你对话。
河道里的卵石刚刚露出水面,湿漉漉的,十分可爱。人们争相跑上河道抓小鱼、捉泥鳅、寻奇石,最多时约有几百人在河道里闹腾。
记者在现场看到,鱼嘴前被江水冲出一条宽约10米,深度未知的水沟。鱼嘴的对面是一片卵石堆,看上去已经超过了鱼嘴的高度。从鱼嘴上的水印可以看到,截流后的水位下降了约2米。露出水面的鱼嘴前端呈椭圆形,边缘有规则地嵌有一块块卵石,一眼看上去有些像鱼翅。但是,鱼嘴尖部大约在2米处已经开裂了约2厘米的口子。这会不会威胁鱼嘴的安全?
记者了解到,都江堰鱼嘴曾经被多次冲毁,又经历过多次变动和修复。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鱼嘴的位置是1936年才定下来并重新修建的。为吸取前人的教训,防止鱼嘴再次被冲毁,专门在鱼嘴的外层,用混凝土加固,就像给鱼嘴穿上了一双靴子。在宝瓶口约30米外,流水经过河道时,突然开始“跳梯坎”,走近一看,原来是河道中横亘着一道坚硬的堤埂。是谁在河道中建起了这道堤埂?为何在这个关键的瓶口建一道障碍物呢?都江堰管理局老工程师李君柱称,随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不断改进,江水中淤积的泥沙已经越来越少了,可水流仍不断地带走泥沙,这样,来少走多,天长日久将会影响整个河床的高度,从而影响成都平原灌区的水利灌溉。所以,在1972年,都江堰管理局在宝瓶口修建了一道30米长、高4米的“门坎”,阻挡一定量的泥沙随河水飞走。谜团卧铁是否安然无恙伏龙观深潭啥模样昨日,凤栖窝成了许多游人争相观看的热点。埋在那里的4根卧铁成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可是,由于凤栖窝被淤泥掩埋,人们又不能涉江而过,只好站在对岸远远地观看。据史料记载,淘滩标志卧铁在历史上曾经经过多次改变和失去踪影。明朝以前,淘滩标志是铁板,后不知所踪。清光绪年间埋下的一根卧铁,不知什么时候失去踪影。1936年增设“铜标”,位置略低于飞沙堰2米,后不存。1944年,又设置“标准台”,台分5级,每级高0.4米,为淘滩提供更加精确的标准,今不存。凤栖窝里的卧铁是否安然无恙,目前还不得而知。昨日截流后,许多人都希望能看到伏龙观下那口十几米的深潭是什么模样。刚刚截流不过20分钟,就有人快步跑到现场要先睹为快。可是,当他们到了伏龙观时才发现,尽管河道河床已经裸露在人们的眼前,但伏龙观下的深潭却依然碧波荡漾,深不知底。无数好奇者都在这里流连忘返,希望这泓深水能早日抽干,最终能看个究竟。记者何为
绝对内幕解密
神奇古法为何受宠 杩槎工艺已近失传
为何要用古法而不用现代化的设备截流?都江堰管理局相关人士说:他们也曾经想过采用机械化钢板砼工艺,但通过分析比较,他们认为,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用传统的方法更有利于保护都江堰。古法比机械化作业节省费用2倍以上,且便于深水作业;采用当地的卵石和竹子,并经过优化设计,可以减少90%的木材。再者是可以解决截流后的输水矛盾。
截流所用杩槎是用从俄罗斯运来的木材制作而成,每个杩槎都是用3根高6-8米,直径0.18-0.25米的木材组成的三足架,用竹索捆绑。在杩槎三分之一处,加绑一根横木,名“压盘木”,再上装置石竹篼,名“压盘”,杩槎间相互连结一条顺木,其工序十分复杂。据了解,这种当年李冰创造的治水方法一直在都江堰沿用了2000多年。
据了解,现在懂得制作杩槎技术与投放的人已经不多了,古老的工艺将面临失传。为此,都江堰管理局专门对此次截流过程中制作杩槎和编织竹笼等工艺进行了全程摄像。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