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英国的某个专家在刘海若受伤后把她“确定”为脑死亡,而后来中国的医学专家凌锋等人又“奇迹般地”使她“死而复生”,导致现在有不少人开始怀疑英国的医学水平,进而觉得中国的医学是多么的了不起。
我当时有个疑问:海若是在英国伦敦北部的一个叫赫德福德郡的小镇出的事,伤情又那么严重,那么当时是谁抢救了她?这个疑问现在有了答案。为海若治伤的另一个专家、北 京宣武医院普外科主任孙家邦大夫说:“海若出事的小镇的医院对病人大出血时采取的措施是很先进的。在肝破裂的情况下找出血点止血很困难,往往会贻误时机。而在英国一个基层医院,却能够将破裂的肝周围塞紧压住,用一个网兜住,先保住了生命。”
记得前些天,为海若治疗的凌锋教授拒绝别人把她称为“神医”,现在孙大夫又把英国的医术尤其是基层医院的医术大大褒扬了一番。由此我们知道,救活刘海若的不仅仅是中国的专家,英国的那个小镇医院也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头功应该属于他们,如果他们没有先进的急救知识、及时地处理伤情,在后来差点被判“死刑”的海若会是什么结局,不由让人为她捏把汗。
由此我们也知道,即使英国某个专家说过海若“脑死亡”的话,也并不意味着英国整个的医术就比中国差,也不值得我们为此沾沾自喜、傲视群雄。相反,重伤的海若能在英国的基层小医院得以及时有效的抢救,我们当检讨的是我们的小镇医院能做到哪一步。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海若的事故发生在我们的某个小镇,会不会是另外一个结局?
提出这样的问题并非无稽之谈。因为在目前,我们有限的医疗资源在进行分配时,往往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倾斜,包括医疗卫生资金的投入、住院大楼的建设、医疗设备的购置、医护人员的安排等等,医科大学毕业生首先要往大医院里挤。而在一般的乡镇医院,以及在广大的农村,几乎要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医疗设备简陋、卫生条件差、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所以,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农民有了稍重点的疾病,大多不指望在乡镇治疗,而是奔市里、奔省城,直至北京。一方面,大城市的医院拥挤不堪,医生们疲于应付,另一方面,各地乡镇医院应诊者寥寥。如此恶性循环,出现医疗资源的严重“冷热不均”,其结果就是影响到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
我们不看低中国的医疗水平,每个大城市也总该有几家名声赫赫的医院。但城市的发达并不是整体的发达,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好在,国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状况,关于加强农村医疗保健的措施已经在前不久正式出台。现在,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想,这里的“全面小康”,当然要包括医疗卫生资源向乡镇级小医院的倾斜。如果有一天,像海若这样重伤的病人也能够正常地在我们的小镇医院救治成功,则是农民之大幸,全民族之大幸矣。-艾君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