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刘江张言) 今年60多岁的王兆忠曾是北京莫斯科餐厅的厨师长。他常常骄傲地告
诉人们,1958年,在庆祝前苏联建国40周年的活动中,这家餐厅迎来了中共高层官员朱德。王兆忠为他制作了两个巨型
糖花:一座克里姆林宫,一座天安门。
这只是王兆忠不平凡的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镜头。事实上,在他服务了近40年的这家餐厅中,亲眼目睹了许多中俄关
系的难忘往事。
莫斯科餐厅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第一家西餐厅,北京人亲昵地称之为“老莫”——对中国人来说,“老莫”的称谓
意味着亲近和尊重。
1954年,包括莫斯科餐厅在内的苏联展览馆建筑群在北京建成。在举办了“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之后
,餐厅开始对外营业。
这座俄式建筑的富丽和豪华即使在今天仍然令人震撼。据说,其设计者为原苏联中央设计院,建筑材料十分贵重,甚
至使用了大量黄金。
餐厅看起来更像是一座小型宫殿,恢弘的穹顶有两三层楼高,各种雕塑和装饰繁复华美,充满了绚丽的色彩。王兆忠
第一次进入这个富丽堂皇的餐厅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在当时中国普通百姓的眼中,能在这里工作实为一种荣耀。
餐厅主理的是俄式大餐,当时邀请的厨师中苏各占一半。由于菜式高档,环境华贵,服务一流,莫斯科餐厅很快扬名
京城。
莫斯科餐厅成为中苏红色友谊中最温情和柔美的段落。除了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理想,布拉吉、鱼子酱、银餐
具也给人们增添了浪漫和优雅。这里所折射的俄罗斯民族的深厚文化传统,给中国人留下了美好印象和深刻影响。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来莫斯科餐厅就餐的大多是当时的苏联专家、官员和国外归来的知识分子。就餐需要凭餐券而
不是付钱,门口站立的不是服务员而是武警。即便在时局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莫斯科餐厅仍然生意兴隆,保持着宾客
盈门的景象,成为当时极为凋敝的餐饮行业的一个异数。一些干部子弟成为这里的常客。后来,在许多“文革”题材的作品中
,莫斯科餐厅成为故事的重要场景。
经过短暂的中餐改革,莫斯科餐厅很快恢复了西餐传统。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笼罩在莫斯科餐厅的政治和特权色彩逐渐淡去。在消费者心目中,莫斯科餐厅成
为一家历史悠久、服务上乘、真正意义上的餐厅。虽然现在北京开了大大小小的数十家西餐厅,但是莫斯科餐厅仍然是其中的
翘楚。
餐厅经理许义婷说,“我们餐厅一个月的供货量,往往是其他很多餐厅一年的数量”。
现在,莫斯科餐厅的人均消费一般是100多元人民币,尽管并非西餐厅中最昂贵的,但无疑仍高于普通百姓的接受
能力。所以,来这里就餐无形中也显示了经济实力。由于餐厅温暖、浓厚的怀旧气氛,来此就餐的客人多是家庭成员和朋友,
而少有商务往来。很多人的父辈或者他们自己,都与俄罗斯文化具有某种联系。餐厅中悠扬的背景音乐往往是人们所熟悉的旋
律。人们默念着《小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梅花儿开》的歌词——那些关于青春、友情和理想的美好记忆。有趣
的是,餐厅工作人员到俄罗斯大使馆找音乐资料时发现,那位30多岁的俄罗斯官员对那些歌曲的熟悉程度好像还不如中国人
。他所提供的俄罗斯现代音乐,甚至被客人认为缺少“俄罗斯味”。
餐厅的很多工作人员都曾去过俄罗斯,虽然那是异国他乡,可他们却感到似曾相识。
“老莫”辉煌的过去对于餐厅年轻的一代来说更像个古老的传说。但是,关于俄罗斯的大事他们几乎都乐于了解,且
普遍认为普京是个“值得钦佩的男子汉”。(完)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