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红色召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04日12:36 燕赵都市报 | ||
本报记者蔡晓辉 11月初,天气清冷。对于一个北方旅游地来说,应属淡季。但西柏坡,这个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进入历史记忆的北方村庄,在新世纪第二个年头的这个11月,仍有那么多慕名前往的车马人流。 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风景地。它的魅力在于从那个年代走来的“红色”。是毛泽东在这里所讲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它被称为“西柏坡精神”。 也许,“西柏坡精神”不仅仅是静止的专属于那个年代的“红色”。现在,一幅“发扬西柏坡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横幅被挂在西柏坡纪念馆的入口处。每一个进入纪念馆园区的人都会在那一刻沉静下来。西柏坡,早已不再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名词,它是一个革命圣地,是一个理想。 -激情岁月 从1948年5月到1949年3月,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在这里驻扎的时间不到10个月。这10个月,是解放战争后期的10个月,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10个月。10个月,“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1947年5月,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率领的中央工委先期进驻西柏坡村,在村东头借用了13户村民的民房。此后,历史上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就在这些普通的北方小平房里展开了。1973年2月,周恩来为西柏坡题词说,“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很难想象,这些别无二致的普通平房怎么会盛得下历史上那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风云画卷? 在西柏坡陈列展览馆内有一个名为《不夜的山村》的蜡像景观:深夜,雪无声地飘落。平房内依然灯火通明。毛泽东等人正或坐或站地俯身在一幅作战图旁。屋外的一位战士手拿电报正准备进来汇报。寂静的村庄和屋内热烈的气氛,即便是在几十年后依然触手可及、感人至深。 在毛泽东故居内,讲解员讲起了办公桌上的小油灯。当年,这盏油灯曾经遍身油渍,一朵淡黄色火花常常彻夜跳动。可以想象,毛泽东端着它查看军事地图的神情,灯光照亮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正是在这一夜夜的灯光中狂风暴雨般地发生着激烈变革。这个馆区中的哪一间小平房又不是如此呢?在西柏坡,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屋内一盏明灯亮,窗外万树石榴红”。 中国共产党从延安时期就坚持的艰苦朴素作风在西柏坡时期延续了下来。董必武在这里看着夫人纺线的身影随口吟诗,“捻手巴掌握手拳,看时容易做时难”。平房内伟人们曾经使用过的生活和工作用品十分简陋,一床、一桌、一椅、一柜、一书架足矣。任弼时的寝室内铺着在延安大生产时织的破旧毛毯,刘少奇故居内放着跟随他转战南北的白茬旧木箱,著名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竟是当初的中央工委自己建造的大伙房。如此简陋的条件却酝酿了如此惊心动魄的历史,这无论如何都不能不让人感慨。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原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在特赦后曾来到西柏坡,看到这曾经是大决战指挥所的小平房不住感叹:“国民党当败,国民党当败啊!”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在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柏坡的每一位讲解员都会给你说,“尽管它没有故宫馆藏文物那样价值连城,没有临潼兵马俑的雄伟壮观,但因为它的精神和力量而显得十分伟大。” -红色召唤 西柏坡的红色力量如今更添魅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柏坡纪念馆的陆续扩建,声名远扬,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瞻。上世纪80年代,西柏坡的年接待人数每年不过三四万人,而且主要来自石家庄周边地市。而去年,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将近100万人,游客遍布全国。去年“七一”期间,日接待量达到每天一到两万人,今年11月8日十六大开幕,接待人数超过5000人。 “只要我们国家有重大政治事件的时候,西柏坡肯定是人山人海。”西柏坡纪念馆的党委书记白元达说。白元达是老西柏坡人了,从一建馆就开始在这里工作,见证了西柏坡多年的历史。 到西柏坡来做什么?白元达说,主要是来进行革命历史教育:每年都有那么多的人在这里进行入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接受思想教育。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的墙壁上挂着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每年的“七一”前后这里都是旧址内最为热闹的地方。紧握的拳头、庄重的神情,谁说这又不是几十年来薪火相传的信仰的火炬呢? 信仰不灭。新中国的道路开辟在井冈山,转折在遵义,长征两万五,八年斗倭寇,黎明西柏坡,走向新中国。几十年的历史中,“理想”、“为人民服务”,这样的词汇从来都未曾失去感召力。 而西柏坡的感召力还来自于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情感。老一茬的西柏坡人都能说上几段当初领袖们的故事:朱德曾经多次帮老乡拉耧种地,收麦割秧,还给老乡赔鸭钱。1948年的初秋,年轻的理发员曹庆卫被埋在冲塌的窑洞里,不幸牺牲。朱德出现在出葬的人群中,他抬着棺木,步子沉重,神色阴郁。指挥千军万马的总司令为一个普通战士抬棺,朴实的西柏坡老乡心情再难平静。“共产党是咱们自己人!”涓涓细流汇聚成强大的力量,这种支持成为一个政党持久生命力的源泉。 每一个参观完西柏坡的人都会感慨万分。河北安平的一位退休职工在留言本上写道:“让西柏坡永远成为世人归梦的故乡”。西安的一位董先生留诗:“斯人已逝英灵在,红色江山万古存。信仰如炬心中亮,映照古今往来人。” 后有来者。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汕头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青年员工党史教育基地、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石家庄市一中革命教育基地……如今,西柏坡是80家省内外单位的教育基地。讲解员说,很多单位的挂牌都在近几年。几十年的历史过去,现在,革命思想教育越来越自发地成为人们的心理需求,抚今追昔,更加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怎样爱国?来自抚顺钢铁公司的一位游客作出了这样的回答:“努力工作,热爱生活,开创未来。” -红色血脉 西柏坡的红色血脉里,人们记得最多的除了将帅们的指挥若定、激情豪迈以外,毛泽东的两个“务必”和他的“进京赶考”被提及最多。一个政党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而此后在对于胜利的拥抱中,能否继续保持清醒的头脑,又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会议作出几条规定:一不作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在胜利的前夜,毛泽东表现出了他政治家的敏锐洞察力,“我们共产党人进北京是要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共产主义。” 1949年3月23日,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最后一次登上了郁郁葱葱的柏坡岭,心中激情涌动,他兴致勃勃地说:“我们进京赶考去。” 就像周恩来当初所说的那样:“我们都应该考及格,不要退回来”,几经考验,中国共产党生机勃勃。1991年9月,江泽民总书记穿行在这些简陋平房故居中。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旧址内,他沉思很久后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93年兴建的西柏坡纪念碑上,这句题词被刻在碑体南面。 现在,我们物质丰富,精神昂扬,目标明确,这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崭新气象。尽管有腐败的滋生,却更有惩治腐败的诚挚努力。邓小平曾经尖锐地指出,“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确实有失败的危险。”肌体的自我更新,对于所有的执政党来说,从来都是严峻的考验。 几十年中,西柏坡精神越加鲜明,越加让人向往。人们来到西柏坡观瞻旧物,感受气息。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游览,而且是精神的回归。河间市地方税务局的34名干部在2001年5月15日留言说:“西柏坡洗礼,践诺‘三个代表’”。 每一个感受过充盈在旧址中的无声力量的人,都会相信,这样的留言不再是空洞的宣言,而是真诚的情感告白。 西柏坡纪念馆党委书记白元达在西柏坡工作的几十年,眼看着西柏坡近些年游客越来越多的繁盛景象,颇感欣慰。他似乎又感到了那种曾经熟悉的力量。几十年前的历史对于今人来说已经成为了照片和文字,但看着游客们脸上的神情,他相信这血脉仍然在悄悄流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