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CCTV《纪事》专题 > 正文

《记忆》:再现中国百年风云人物的特殊瞬间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13日10:23 东方时空-纪事

  二十世纪,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有着太特殊的记忆的世纪。

  站在世纪的顶点,回顾中国百年中的风云人物,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景象。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与无锡中视影视基地股份公司联合投资制作了24集大型历史人物纪录片《记忆》(原名《中国百年人物》),就是想把这奇特的景象作为“世纪性的礼物”呈现给广大电视观众。为此,制作者投入了大量资金,准备了很长时间,收集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资料,在创
作手段和观念上做出了大规模的创新。2000年1月初,《记忆》(《中国百年人物》)作为《东方时空》全新改版后的重要特别节目播出。

  世纪初,伴随着数额空前的庚子赔款,中国的历史似乎已陷入了有史以来的最低谷。但当这个世纪结束时,中国发生的变化已超过了此前的数千年,这个民族走出了谷底,人们又看到了复兴的希望。这一百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一百年。这是一个需要英才并且诞生了英才的时代。政治制度的变迁,思想意识的更迭,文化艺术的创新,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有中国人大刀阔斧地摆脱历史的重负,开辟出崭新的未来。起伏迭荡的历史造就了历史人物起伏迭荡的生命历程。成功与失败,辉煌与寂寞,光荣与苦难,往往在同一个人物的生活中神奇地交织在一起。

  1998年,也许更早时候,《东方时空》总主持人白岩松提出了《中国百年人物》的创意:选择若干位在二十世纪昭示和影响了中国人言行和思想的人物,将节目的基本情节限定在人物最精彩、最具戏剧性的一年,进而展示出主人公和他所生活的时代。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真实细节的追寻,浓缩中国百年史的方方面面,探索今日中国的来历。

  对于中国的电视观众来说,电影和电视剧中的历史人物,虽然情节曲折画面好看,但故事往往来自虚构,无法让人触摸到历史的真实。而一般的历史人物专题片,对大量鲜活的历史细节,又无法用生动的镜头语言加以表现。能让真实又好看的陈独秀、宋庆龄、梅兰芳、鲁迅们“复活”在观众眼前吗?这对电视工作者是一个挑战。《东方时空》的创作人员接受了这个挑战,由周兵任总导演组成了《记忆》(《中国百年人物》)摄制组。

  看过中央电视台编译的《失落的文明》的观众必定对其有着深刻的印象,这部由国外顶尖影视工作者创作的大型记录片,用丰富的镜头语言将古埃及、古亚述、古希腊的历史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和《失落的文明》异曲同工,《记忆》以“真实再现”作为节目核心的创作理念。“真实再现”在忠实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用新闻和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还原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心情,这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白岩松“一人一年”的创意,也给《记忆》成功实现“真实再现”提供了契机。

  于是,在《记忆》中有了下面的故事:

  《郑正秋:1913》中郑正秋拍摄中国第一部故事片电影《难夫难妻》的场面;

  《晏阳初:1930》中这位平民教育家在河北农村以戏剧教育民众的情景;

  《鲁迅:1936》里鲁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复杂的心理冲突;

  《梁思成:1937》中梁思成在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于山西五台山发现中国最早木结构建筑的内幕;

  《卢作孚:1938》里卢作孚在三峡航道组织“中国敦克尔刻”大撤退的四十个日日夜夜;

  《阿炳:1950》中瞎子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发现的前前后后……

  这些历史细节原本只有少量的照片和文字记载,可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它们又是极其重要和特别引人入胜的片段。于是,通过运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创作人员揣摸出当年的历史氛围,还原了当年的历史真实,尽力探究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以精美的画面表现出历史本身所具备的那种令人心醉的艺术意境。

  为了准确再现这些历史人物和在那些历史瞬间他们生活过的环境,摄制组在两年的时间里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北京、上海、重庆、湖南、浙江、江苏、山西、陕西、河北……

  除了还原历史细节,《记忆》经过多方搜集,还找到了一些从未曾披露过的影像资料奉献给观众。如《梅兰芳:1930》中梅兰芳访问美国时好莱坞为他拍摄的名为《刺虎》的短片,梅兰芳与好莱坞三十年代巨星范·朋克在中国的会面时拍摄的胶片。《晏阳初:1930》中大量晏阳初和他的同事们的活动场景以及三十年代河北普通农民的生活场面,是当年由美国友人用电影胶片拍摄的。这样的片段,在《记忆》还有很多。这些珍贵的镜头,更为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在史料和历史观点的运用上,展示最新的学术成就,《记忆》邀请一批国内著名的中青年学者担任策划和撰稿,讲述了众多为普通观众所不熟悉但又具备重要历史地位的人物,即使是姓名让人耳熟能详的伟人,也尽量选取他(她)一生中不被大众所熟知的精彩一面。

  除了前面已经提及的人物和故事,还有黄兴带领武昌起义的民军与北洋军在武汉激战奠定民国建立的基础(《黄兴:1911》);

  民国的杰出外交家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的前前后后(《顾维钧:1919》);

  北大校长蔡元培如何在“五·四”运动期间保护学生运动又坚持读书第一(《蔡元培:1919》;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北洋政府邀请孙中山领导全国(《冯玉祥:1924》);

  刘伯承在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当年怎样发动泸州起义(《刘伯承:1926》);

  从湘西乡下走出来的沈从文如何在北京开始他的文豪生涯(《沈从文:1934》);

  茅以升为了避免被日本侵略军利用而亲手炸毁自己建造的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茅以升:1937》);

  老舍在“大跃进”的疯狂年代里写出不朽的《茶馆》(《老舍:1958》);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国内电视节目中首次以专题纪录片形式加以表现的历史巨人。

  《记忆》力图为中国电视节目语言的创新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涉及历史人物之多,爬梳历史素材之细,观念的新颖,情节的生动,画面的精良,《记忆》都创造了国内大型历史人物纪录片的纪录。而最高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观众能通过欣赏这些人物生命中最精彩的一年,以全新的角度去感受中国的百年历史。

  让我们一同踏上这百年人物之旅,从政治到艺术,从战争到文化,从时代的风云变幻到个人的悲欢离合,重温百年中那些让人无法忘却的日子。

  《记忆》一书已于2001年年底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

  相关专题:CCTV《纪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