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望台口 戏剧“活化石”—一丝弦(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13日14:27 东方时空-纪事 | |||||||||
本片获得《纪事》2002第三季度金奖,编导:田川 河北中部有个古老的小剧种—丝弦,它流传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被称为现存戏剧里的“活化石”。丝弦有元代北曲的遗风,它的声腔大多是元明以来流行于燕赵大地的民间小令,唱腔古朴,伴奏乐器以板胡、笛子和笙为主,历代艺人靠口传身授将它延续了下来。1949年以后才第一次有五线谱整理记录了丝弦音乐,规范了唱腔,形成了现在的模样。石家庄
正月到五月是河北地区乡间演出的黄金季节,剧团把在一个个村镇的演出叫“跑台口”。每逢一个村子新建起一个舞台,第一个在这里演出的剧团都要举行开台仪式—拜戏神,洒五谷杂粮,沙鸡祭棚,为人们祈求和顺,这也是丝弦独特的开台方式。从正月离开石家庄,剧团在台口上已经奔波了2个月了,能下乡的60多个演员负担着全团140个人的生活费,半年演出140场戏才能维持收支平衡,演员们已经习惯了吃大锅饭,睡老乡家的日子,从一个台口到下一个台口,那是他们的生活节奏。 马新义是团里的外联也是花脸演员,他13岁学艺,学得是河北梆子,90年代初,县里的梆子剧团倒了,在丝弦剧团当副团长的师兄说剧团缺一个花脸演员,将他拉了进来。最初,马新义对丝弦并没有什么好感,觉得土得很,到团里半年一句丝弦也没唱过,后来逐渐接受并真正成了团里的花脸演员。几年前,剧团需要一个年轻人接替外联的工作,看中了他,但当时团里只有两个花脸演员,所以马新义是戏要唱台口也要跑。经过几年的锻炼,马新义从一个专业演员转变成了一个职业外联,每天奔波于各个并不都是风调雨顺的台口,应付着一个个随时出现的各种矛盾。由于丝弦仅在石家庄方圆百里的弹丸之地有影响,并且面临着其他剧种的竞争,马新义每天想的都是寻找台口,巩固丝弦在石家庄附近的优势。 半年很快过去了,剧团仍没有完成140场的演出任务,刚到一个新台口,马新义就接到父亲去世的噩耗,他赶回老家高邑县城,按当地的风俗为父亲出殡后又匆匆赶回了剧团,为了没完成的半年演出目标去寻找下一个台口。 相关专题:CCTV《纪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