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广东肺炎事件:民众知情有利于社会稳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2月15日15:26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针对近日发生的抢购风波,传播学专家蔡铭泽指出——— 本报记者李宜航 非典型肺炎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抢购风波,在政府及时强力介入及疏导下很快平息下来了 风雨过后,反观其事,值得深思的东西很多…… 本报从今天起推出专题与读者共同探讨,敬请垂注 针对广东近日发生的抢购风波,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蔡铭泽教授昨晚坦率地告诉记者: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威信。他同时吁请民众要树立正确的信息观,不要被虚假信息牵着鼻子走。 宗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蔡铭泽教授认为,此次非典型肺炎事件和抢购风波的发生,是对广东的一个重大考验,包括政府应变能力、经济支撑能力、群众心理承受能力、媒体信息供给能力等等。现在看来,广东经受住了考验。同时,这也给广东提供了一次罕有的实践机会,即面对重大疫情、突发事件,如何进行信息的预防、发布、引导、批驳。处理这类事件的立足点必须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群众当作真正的主人。要把人民当主人,首先就要尊重人民的知情权,把群众欲知、应知、需知的信息及时、准确、完整地告诉群众。 较量:政府信息作用巨大 蔡铭泽分析说,在此次抢购风波中,有四类传播在起作用,在进行较量。第一是亲身传播,也叫自我传播。对盐荒米荒的谣言,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信?因为根据自己的常识和起码的判断,就会清醒地认识到:这是谣言,不足为信。这种传播,充分体现了公民对信息的接收、理解、运用能力的差别。第二是人际传播,即通常所说的“口耳相传”。此类传播的信息来源往往是亲朋戚友、同事领导,传播手段包括交谈、发短信息、打电话、发邮件等等。因此,此类传播最易获取信任,也最易失真、误传。这次抢购风波,起初就是人际传播在“兴风作浪”。如果政府不出面传播真实信息,听任人际传播,就会造成信息恐慌,使老百姓或无所适从,或陷入盲从。第三是组织传播,比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我们的政府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享有崇高的社会威望,在信息鱼龙混杂的关键时刻如能及时进行组织传播,作用非常巨大,往往能迅速起到震慑、驳斥、澄清的效果。这次抢购风波中,政府一发布“广东备有百日盐半年粮”的权威信息,立刻就风平浪静了,就是例证。第四是大众传播,即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等,对广泛的受众进行信息传播。大众传播能进一步扩大组织传播的优势,把组织传播的权威性落到实处。此次抢购风波中,以羊城晚报为代表的广东主流媒体发挥喉舌功能,及时发出了主流声音,为平息风波立了一大功。 蔡铭泽感慨地说,回过头来看,这四种传播各有自身特点,最关键的是亲身传播,最权威的是组织传播,收效最明显的是大众传播。如能把握好这四种传播,就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果。 反思:权威信息要早发布 蔡铭泽教授认为,广东迅速地处理抢购风波这一成功实践,至少有两点值得总结——— 其一,今后如遇到类似情况,政府应该而且也有能力更快引导人民群众从错误信息中摆脱出来,更好地发挥主流传媒的作用。从传播效果上讲,在资讯高度发达的地方,政府的权威信息传播得越早、越多、越准确,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府威信。 其二,人民群众应该树立正确的媒介观、信息观。特别是在市场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广东,受众的信息化需求比内地更迫切,如果没有正确的信息观更容易出问题。要树立正确的信息观,首先要正确选择信息,判断真伪,不能听风就是雨。应该说,在信息方面,我们的主流传媒是值得信赖的。其次,对各种传播方式,应该有辨析能力。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网络媒介在公信力方面还不够,手机短信息更容易以讹传讹。对此,大家应有清醒的认识。再次,群众应具有基本的政治、文化素质,经济上富裕之后,在文化上也要上台阶。这样,面对一些纯属无稽之谈的信息,就不会被牵着鼻子走了。
订新闻冲浪 关注重大事件 新浪万千新闻任你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