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病原学检测小组组长为寻病原不畏艰险(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02日14:34 南方日报 | ||||
昨天,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省疾病控制中心副主任林锦炎依然不能休息。他前一天加班到昨天凌晨,回家稍稍休息,又回到办公室与同事们一起讨论一个非典病原流行病学的科技攻关项目。一讨论又是一天。 协助制订指导文件 林锦炎在卫生防疫战线上工作了20多年,长期从事流行病学、消毒学、病原学等专业工作。今年1月15日,中山市报告发生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并出现医护人员感染。正出差在外的林锦炎当机决定,派出专业人员赶赴中山调查。他出差一回广州,也立即赶赴中山。 在此基础上,他们对该病有了初步认识,形成初步调查报告并向省卫生厅报告,建议立即组织医疗专家、国家CDC的专家赶赴中山。省卫生厅领导采纳建议,著名呼吸疾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和国家CDC的专家都赶到中山,深入调查。 1月21日晚,林锦炎会同国家CDC和省里的其他专家一起,通宵作战,连夜写出了《省专家组关于中山市不明原因肺炎调查报告》。23日,省卫生厅向全省印发该报告,这就是后来所称的2号文。 不久,广州的非典病例多了起来。大年初二,林锦炎参加了省卫生厅和广州市卫生局召开的紧急会议。会后,省卫生厅委托省 CDC起草《关于做好不明原因肺炎防治工作的通知》(即5号文)相关部分内容。 当晚,林锦炎就召集一批骨干,分工协作,干一通宵,于年初三凌晨,完成任务。5号文还包括四个配套附件,《病例报告和调查方案》、《预防措施指引》、《样本采集运送及检测技术指引》等。当天,5号文即印发全省,成为全省防控非典的重要技术指南。 积极寻找病原体 在早期,非典型肺炎病因不明,对防治工作造成极大困难,也引起人们的恐慌。林锦炎作为省病原学检测技术指导小组组长,深知自己担子很重。 他调集技术精英,马上投入战斗。全体人员不分昼夜,从各个方面入手开展病原学检测,细菌培养、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测、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等,一切能用的技术手段全用上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检测,很快排除了鼠疫、炭疽、钩端螺旋体、流行性出血热、军团病等几种令社会恐慌的传染病,有力地反击了社会上的一些谣传,初战告捷。 林锦炎和同事们乘胜追击。他们分赴收治非典病人的医院,采集样本。这项工作危险性很高。比如,采集咽拭子和痰液,采样者要与病人面对面,引导病人张口发“啊”声和咳嗽,稍有不慎,就会被传染。但没有一个人退缩。据不完全统计,至4月18日为止,省CDC在全省各有关医院采集非典急性期病人的咽拭子、含漱液、痰液共724份、血清1112份、尸解肺组织16份。最后,他们从中检出冠状病毒,成为我省寻找非典型肺炎病因的一个重大突破。 指导控制院内感染 在救治非典病人过程中,一些医护人员相继被感染,令林锦炎非常痛心。作为省消毒学会的主任委员,他觉得自己要对得起消毒专家的称谓。 为此,他带领其他专业人员,接连加班几个通宵,制订出防控院内非典感染的方案。该方案下发给有关医院后,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他和同事们来到医务人员发病较多的医疗机构,指导医院开展环境消毒和病人的隔离治疗工作,并督促措施的落实。医务人员发病终于被控制下来。 非典发生以来,林锦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平时身体健壮的他,却因巨大的心理压力夜不能寐。为了保存实力,他不得不靠安眠药来勉强入睡。好几次,省CDC的领导强制他休息,他却偷偷回来继续工作。 虽然每天都很累,但是他却觉得这段时间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次工作经历,在这个当中他得到了很大的锻炼。 本报记者段功伟 通讯员易学锋吴子刚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