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非战士一线全力阻截非典蔓延(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04日04:30 京华时报 | ||||
作者:杨凤立 葛柱宇 一个多月前,东城区疾病控制中心的马立宪大夫接到任命,成为东城区流行病调查队队长,负责寻找与非典型肺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或疑似病例,并及时隔离疫点、切断传染链,防止交叉感染。在此之前,马大夫从事流行病学研究已有29个年头,可是这一次的调查研究,比马大夫经历过的任何一种流行病都危险和艰辛。与马大夫一样的流行病调查人 “现在,那双泪眼还在我眼前转,这辈子,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双绝望的泪眼。” 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一个月,但东城区疾病控制中心流行病调查队的马立宪大夫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还是哽咽难语。 那是一名非典病人的泪眼。 4月初的一天,马大夫到医院的隔离病区对非典患者进行调查询问。这是一名来自外地的患者,她的丈夫和几个亲人都被非典夺去了生命。她声音颤抖着问马大夫:“我还能活着出去吗?”厚厚的口罩遮盖了她大半个脸庞,看不到她的表情,只见泪水从她眼里涌出。 这个场景让马大夫深受刺激。“除了安慰,我无法明确地告诉她什么。对这个新出现的病毒,我们的确缺乏认识和研究。作为一个从事了29年流行病学研究的大夫,我难受极了。”从那时到现在,49岁的马大夫不敢有丝毫懈怠。她说这不光是出于防疫人员的天职,也为了那双绝望的眼睛。紧急追寻密切接触者 与非典患者或疑似病例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可能已经被感染;作为病毒携带者,他们也许正把病毒传播给其他人……这是一个人数巨大的群体。马立宪和东城区流行病调查队的其他30名同事,千方百计追寻密切接触者,正在把这个盲区逐步变得清晰,阻断着一个又一个传染链。 4月20日,东城区金港工地,短短一天就有6人染上非典型肺炎。疫情就是命令,流调队队长马立宪二话没说,穿上隔离衣,戴上口罩、眼罩、鞋套……带领队员火速赶往医院进行调查。得知与患者一起生活的还有上百名工人,马大夫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带上消毒队,又马不停蹄赶往工地。 工地上,几百民工挤在四间破旧的楼房里,全部跟病人有过密切接触。而工地附近就是干休所和学校,如果不尽快切断传播途径,后果不堪设想。 摸清情况后,马大夫等人及时采取了停工、封锁现场、排查可疑病人、消毒、建立疫情报告体系、进行医学观察等一系列措施。很快将工地隔离,并设立了隔离区。最为难是患者不理解 从3月25日至今,马大夫和同事们正常的生活全部被打乱,夜以继日成了他们工作最贴切的写照,而且,危险与他们时刻相伴。但最让他们为难的,却是一些患者的不配合。 5月1日晚,一名民工在第六医院被确诊患上非典型肺炎。流调队的两名队员穿上隔离衣,火速赶往医院。 尽管流调队员耐心解释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性,但病人就是不肯说出自己的单位和地址。直到晚上10时多,在东城区卫生局、建委的帮助下,流调队终于找到该民工工作的工地。白天已经跑了3个工地的马立宪和王芳大夫,又立即和消毒队赶往工地,对工地的近百名民工进行了严密的调查,最终确定10名曾和患病者住在一起或工作接触较多的人属密切接触者,并立即对这10人采取14天的隔离观察。 又一个可能蔓延的传染源被阻断了。 “搞非典流调这么长时间,我只哭过一次。”那一次,马大夫被一群患者指着鼻子骂。 起因很简单:消毒队为了确保患者家属的安全,切断可能出现的传染源,穿着隔离服到一些患者家里进行消毒。当马大夫在医院里碰到这些患者的时候,他们突然对马大夫发难:“为什么要穿着隔离服到我们家去?你们这样做,会让别人看不起我们,影响我们的声誉,你们太缺德了!”“开始,我还竭力解释,”马大夫说,“但后来发现,现场根本就无法解释。” 29年的工作中,这一个多月,是马大夫印象里最紧张最危险的。但马大夫告诉记者,这一个多月,反倒思想最单纯:“早点切断非典传染源,早点控制住疫情蔓延,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目的,脑子里再也没有别的。”
订短信头条新闻 让您第一时间掌握非典最新疫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