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发烧病人挤在救护车里--记者客串护士出诊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21日10:49 南方都市报 | ||||
图1:将病人抬上救护车,本报记者曾文琼(左一)客串了一下护士的角色。 本报记者深入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客串护士与叶欣生前战友一起出诊 在非典时期,医院急诊科会面临什么样的危险?5月20日,我和摄影记者梁音来到了叶欣护士长生前工作的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 没有隔离病房的全套隔离设备,这里的医护人员却要接触大量危重或是难以确诊是否 地点:急诊室一小时来了6个发烧病人 早上9时,我和梁音准时来到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分院急诊科医生办公室,靠窗边的一张办公桌就是叶欣护士长生前的办公桌,上面摆满了各种写满祝福和敬佩文字的心意卡,而在整个办公室的墙上却挂满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巨型祝福卡。 急诊科张忠德主任一听记者要在他们科室呆一个上午,他立即紧张起来,“这里很危险,你们要小心!”说毕他立即请覃小兰副主任为我们拿来了经高温消毒的衣服、帽子和两个口罩,让我们马上穿上。 这时诊室里正坐着一男一女。其中那位30岁的男士说她妻子今天早上出现发烧症状,担心是非典,就立即打的过来。这时坐在一旁的吴医生告诉记者,现在人们对发烧特别重视,一有发烧症状大都会来医院急诊,从上午8点到9点,急诊室就来了6个发烧病人,好在都排除了非典嫌疑。 正讲到这,一位40岁的女士急匆匆走进诊室,“吴医生,我妈的抽血结果出来了,你看一下是不是非典?”原来这位女士70岁的母亲突发高烧38·5℃,今天上午还未退烧她便陪着母亲来到医院,吴医生在仔细看完化验结果后对该女士说不是非典,该女士高兴地连说谢谢。 这时时针指向9时30分。“张主任,刚才接到滨江东一居民的电话,说他70岁的父亲高烧不退,要请我们出车去接!”一位护士急匆匆地走进来说。“吴医生,你马上出车接病人,小陈你马上通知司机。”正在一旁为病人看病的张主任立即作出指示。 地点:出诊途中临时客串护士抢救发烧病人 在原有的装备上我们戴上了一次性的胶用手套。氧气袋、医用箱、专用药袋,待一切准备好后,记者立即与吴医生和余护士登上了救护车。 救护车上有一个单架床以及一些急救设备,唯一不好的就是没有太多拉手,由于车开得快,我们坐在里面被晃得东倒西歪。在路上,吴医生在打电话急切地与家属联系,以确定准确的地点,而余护士则在利用短暂的时间给我们讲叶欣的故事,她说有一次她给一位化疗病人打针,打了两次都打不进去,叶欣知道后立即把她换下来,然后狠狠地批评她,“当时我哭得很伤心,可这个时候,叶护士长却伸出自己的手让我在她身上试针,我在她手上试了6针,她不仅不叫痛,还鼓励我。”余护士感动地说。 9时45分,救护车来到滨江东的一个住宅小区。下车时有不少人远远地观望,一个小区管理人员听说是来接发烧病人的,更是紧张地跑去公司报告。我拿着一个氧气袋子和一包药跟随吴医生和余护士上楼,在家人的带领下,我们来到病人居住的卧室,这是一位有过鼻咽癌和脑梗塞病史的70岁的老伯,已经出现昏迷状态。 “上氧气袋,吊补液瓶,然后量体温!”吴医生急切地说。5分钟过去了,余护士已很麻利地完成了一切,这时他们发现才一两分钟,老伯的体温已升到38·9℃。 “马上送医院!”一声令下,我帮着拿输液瓶,余护士拿药箱、氧气袋,老伯的儿子、保姆和吴医生一起抬着老伯就出门上了车。我们一共8个人坐在救护车上。那时我突然想,如果老伯是非典,我们怎么办? 10时20分,救护车安全到达省中医院二沙分院,“马上给老人照片,抽血!”在张忠德主任的吩咐下,一系列的检查工作紧张有序地开始。 经过一系列检查,11时,那位老伯的胸片结果是没有阴影,白细胞升高,基本可排除非典怀疑,这时大家松了一口气。 地点:病房我和非典疑似病人仅约1米 11时25分,张忠德和覃小兰决定去疑似非典病人病房查房。于是我们跟随他们来到一间单独病房,一位29岁的张先生已憔悴地躺在病床上。原来他的女朋友是医院实习的研究生,一个月前女朋友患上了非典,现在已经病愈出院。而他头天晚上就开始发烧,一直高达39℃。我忽然对这个病人很感兴趣,连张主任他们离开也浑然不知,只一个劲地问他问题。 这时张主任突然走进来,二话不说就把我往外面拉。“刚才这个病人的血象出来了,他白细胞不仅没升还在降,我们基本可以肯定他是非典疑似患者,你赶快把身上衣服、帽子、口罩脱下来,然后洗手消毒!”我心中一惊,急忙回到办公室按照张主任的要求一一去做。 等我再回到刚才去的病房外面时,只见两个穿着隔离衣、戴着鞋套的工作人员正在门口的四周撤消毒粉,之后用一个大大的屏风把这个房间与外界隔绝…… 我明显地有一种紧张而恐怖的感觉,我清晰地记得,当时我离那个病人只有1米左右,而且那个病人没有戴口罩。而我知道这种紧张与恐惧可能每天都在急诊科上演。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曾文琼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梁音 -记者手记 “这里危险,让我来” 大批的发热病人都来急诊科,而你不知道谁就是非典病人,但这时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没有退缩。 我去体验生活的办公室就是叶欣护士长生前工作过的办公室,一抬头就能看到窗外叶欣的塑像,在塑像旁边放着一束白色的鲜花,那是叶欣生前照顾过的一位87岁的老阿婆亲自送来的。“一看到她,我心里就特别难过,老觉得她还在我身边和我们一起工作。”曾经与叶欣同时患病而已病愈出院的急诊科主任张忠德看着叶欣的塑像说。 几乎所有急诊科的医护人员都与张忠德一样的心情。一个上午来了25个病人,其中有10个是发热病人,但只要病人一到,他们二话不说立即为病人诊治,只要病人一个电话,他们立即出车去接病人。唯有奉献,没有退缩,我想这就是他们的精神。“这里危险,让我来”,叶欣走了,她的话却留在每一个医生心里。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