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警之后:“摘帽”功成不忘幕后英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24日18:26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广东被“摘帽”,医务人员厥功甚伟。在抗非的非常时期里,白衣天使的一张张面孔已被人们熟记于心,白衣天使的一个个故事已为人们广为传颂。但是,你可知道,在抗非一线还有另一群英雄。面对非典,他们同样将生死置之度外,同样踊跃争上火线。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不太愿意说出自己的名字,更不愿意被拍照。他们是殡仪工人及医院后勤人员。 本色之美:舍身幕后奉献一线 在抗击非典这场无硝烟的战斗中,奋战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固然令人敬佩,但也不能忘了同样在这场战斗中舍身忘我、默默无闻的医院后勤人员的贡献。正是由于有他们全力的支持,抗击非典的战斗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效。记者在省中医院,采访了医院部分后勤人员,了解到他们在抗非典中的感人事迹。 配菜工 病人要求尽量满足小黄是医院后勤管理公司的一名配菜工,在抗非典时期负责传染区病房伙食。在非典特别厉害的时期,她和15个同事们每天基本上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以上。这些女孩子不但要负责全院病人的伙食,还要不时为一线医护人员加餐。起初,医院为保证后勤人员的安全,要求传染病房里的护士按病人要求点菜,配菜工只要把饭菜送到病房门口就可以。但有些病人心情不好,非要见配菜工,要当着配菜工的面来点菜。 “我们也很同情他们,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上来和病人面谈,问他们想吃什么,想怎么弄。有一次,一个病人见到我说想喝汤,他要汤里有瘦肉、花旗参、百合等五六种配料。我开始还面有难色,但看他被非典折磨得那么惨,也就答应了”。“那你们接触非典病人害不害怕”?“怕呀,我们每次上病房要换上隔离衣,每天这样要换三四次,我们都说天天在时装表演。”小黄边说边笑。 因为人手特别紧,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加班,小黄已经有好几个月没逛过街了。 维修工 修器械如同救病人医院后勤公司维修部的班长郑忠成向记者介绍,春节过后,病人增多,医院对吸痰用的复压机需求增大。当时,13个隔离病房的复压机全部用完。由于病人太多,护士忙不过来,开了机就不注意关,气压消耗很大,维修部工人要常常去病房巡视,帮护士处理。一方面要和医生商量如何尽量满足重病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为医院节省一点。为了让病房通风,维修部负责给每个病房安装电扇,平时病房里有什么电器坏了,他们也要上去及时修理。有时,为了给非典病人修理床头灯,值班人员一晚上光换衣服就要换好几回。郑班长告诉记者,最繁重的任务就是安装呼吸机。呼吸机的接头容易脱落,他们一定要去现场安装。有时医生抢救病人,他们也要站在旁边,以防接头脱落。“在抢救叶欣的过程中,我进去过好几次,站在床边候命,那情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本报记者康建实习生刘星莹 殡仪工奋战在“火线” 文/本报记者雷鸣杜星图/本报记者黄伟江 勇于任事责重险亦大 “这是一段非常特殊、非常艰难的日子。”广州市殡仪馆黎主任对记者说。春节过后,在社会一片恐慌之中,殡仪馆于2月10日接到了来自医院的第一单非典亡者的收尸通知。“那时,我们就如同要上战场的士兵,虽然心里充满恐惧,但也十分明白,这是你的职责,你不做谁做?”抬殓工小吴说。 就在大伙儿全副武装要出发时,殡仪馆的易副主任来了,二话不说上了灵车。有领导带头冲锋陷阵,谁还会临阵退缩呢? 广州殡仪馆运输部共有39名抬殓工和司机,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他们踊跃上火线,无一例外地参加了与非典亡者面对面的收殓工作。“每次到医院,周围的人一看到我们穿着防护服从殓车上下来,就像躲避瘟疫一样四处逃散。待我们抬着遗体出来,他们又在远远的地方像看马戏一样围观。” 最危险的一次,是去白云区嘉禾镇。那是5月上旬的一天下午,殡仪馆突然接到派出所打来的电话,叫他们派人到该镇某村出租屋内收非典遗体。司机小戴和两个抬殓工小文、小何虽知此次任务非比寻常,但他们二话不说地接受了下来。 车刚进村口,他们就看到数百人围在距出租屋200多米远的地方,警察在维持秩序;死者的家属不敢靠近屋里,也站得远远的。原来,这是一名贵州籍的打工妹,因疑似非典死在出租屋内。小戴他们先穿戴好从头连到脚的防护服,每人戴上三个厚厚的口罩、一个眼罩和两副手套,才推门进到死者屋里。 屋内没有一扇窗户,阴暗狭小。只见死者卧倒在床上,床边地上到处是一堆堆痰迹和呕吐物。小戴明白这些污物最易传染病毒,然而,他们没有退缩,互相壮了壮胆即展开收殓。先对遗体喷洒消毒药水,接着对整个房间进行喷洒。他们先用一面白布裹住遗体,用消毒水喷湿后再加上两层塑料布,又用白布围裹捆绑,最后装入纸棺抬上殓车。接着,他们换下防护服和口罩等,全部装入一专门袋子密封好放入车内,再换上一套新的防护服和口罩等用品,这才开动车将遗体直运火葬场火化。 火葬场三车间的1号炉和2号炉是专为非典亡者辟出的专用炉。为了做到随到随烧,火化车间实行了24小时轮流值班。“以前,后半夜我们就不烧了,直到早上8点钟以后再开始火化,”火化班潘副班长说,“现在不敢有一点耽搁。” 火化炉烧的是柴油。一般情况下,如果没有火化任务,火化炉就关闭;如重启火化炉,达到火化所需温度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而非典遗体要随到随烧,就不能关闭炉火,既要保持常温,又不能耗油过多,就需要专人护炉。 当记者走进火化三车间时,灼热的气浪如针尖刺扎在身上。令人敬佩的是,在高温下,火化工人在焚烧非典遗体时仍穿着密不透风的连体防护服。当脱下防护服时,人就如同从水中捞出来的一样,这是一般人所难以承受的。 给亡者以最后的体面 为非典亡者送行,这是一项非常任务。与为普通遗体送行时亲朋好友前呼后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典亡者大多都是孤身“上路”的。 图片:殡仪工不避危险运送、火化遗体 此时,殡葬工人义不容辞地充当起了送行人的角色,他们给予非典亡者最后的尊严与体面。“无论非典亡者家属是否交钱,我们为每一非典亡者都配备了一副价值300多元的纸棺。”“无论非典亡者家属能否来认领,我们为每一个非典亡者的骨灰都作了妥善的存放保管。” 在非典流行最初的日子,由于没有对非典遗体进行隔离的依据,如家属坚持,殡仪馆还是为他们举行了告别仪式。今年25岁的小夏承担了对非典遗体化妆的任务,事前他做了充足的防护准备。虽然有心理准备,他也曾为上千具遗体化过妆,一看到非典遗体,浑身仍然起了鸡皮疙瘩,但他还是在距离非典遗体不到20厘米的地方,一丝不拘地涂粉、描眉。完工后,他迅速将所有化妆用具和穿戴过的防护用品装在一个口袋里销毁。 也有“得罪”亡者家属的事情发生。4月上旬,有位老干部不幸染上非典在医院去世,子女们悲痛不已,执意要为其父举行告别仪式。此时,卫生部门尚未出台禁止对非典亡者举行告别仪式的通告,但为了防止疫情扩散,殡仪人员仍劝告家属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亡者子女却坚持认为父亲革命几十年,最后连告别仪式都没有怎么对得起亡父呢?这样,出现了僵持局面。殡仪馆的人员晓以大义,苦口婆心,至到深夜12时多,终于说服了家属,避免了非典病毒的扩散。 零感染率受同行瞩目 在处理非典遗体时,殡葬工人与医护人员一样,也面临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 如何防止被感染?当今年2月份广州殡仪馆开始接收非典遗体时,这尚是个未知数。 他们打电话向有关单位咨询,仅得到普通防护的提示;向一些医院打听,传回的话是此病连乙级传染病都不算。但耳闻目睹医护人员大批被感染的事实,黎主任他们意识到这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必须采取高度的防护措施。 让黎主任他们担心的是,防止非典感染关系到殡仪馆300多名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更关系到殡仪馆自身的安全。北京市在非典防治中规定老城区殡仪馆均不接收非典病人遗体,非典遗体必须送到两个远郊的县城(区)殡仪馆火化。但在广州市八个老城区,殡仪馆却独此一家。这儿每天要处理近百具尸体,每天有数万人前来告别遗体。如果广州某家医院成为疫区,可以封闭;但如果殡仪馆成为疫区,后果却极为严重,它将直接影响到广州市社会生活的正常运作。 在没有信息、没有指引的情况下,殡仪馆高级工程师邓长宁与几位年轻人,开始了四处找专家、查网络、寻找防止非典方法的艰难探索。 如何进行防治?他们参照了医学界接触非典病人的整套防治措施,在2月18日正式推出了广州市殡仪馆非典防治的实施方案和细则。 在殡仪馆和火葬场内,也做足了防护功夫。主礼楼、告别厅每次消毒,公共场所每天三次消毒。无论做任何业务,接触过送殡家属要洗手。尸体冷库进行倒库(把尸体搬另一库)定期消毒;所有场所全部开窗通气,开空调时也要打开全部窗户。 最困难时,全市跑遍也买不到口罩和防护服。黎主任说,我们就用棉口罩代替,自己制作防护服。如今殡仪用品生产部做寿衣的工场索性把一次性防护服的制作包了下来。 零感染———广州市殡仪馆300多名工作人员在抗非斗争中创出的佳绩,令全国同行刮目相看。北京、上海、西安、济南、郑州、青岛等十几个城市的同行纷纷来函、来电取经。他们感叹,广州非典死亡人数仅次于北京,每个非典亡者都经广州殡葬工人之手处理,能做到零感染着实不容易。(应殡葬工人的要求,本文已隐去他们的真实姓名) 运送大军,以身犯险抢战机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汽车队采访,一帮司机大佬首先跟记者开起玩笑:自从开始了抗非典斗争,他们这些救护车司机就变得“人见人怕”———车停在街边,路过的群众立马就掩鼻而逃,远远地躲着走;想去洗车场给车子洗个澡,还没进门,洗车工就不停地作驱赶的手势;给一些朋友打电话时,对方的第一句问候语竟由“你好”变成“你还活着啊”…… 值班一晚共出了11次车 玩笑归玩笑,活儿是一样要认认真真干的。车队队长焦科苟打开一本专门的《出车记录》:从2月6日接回医院收治的首例非典病例起,到5月17日,救护车为接送非典病人和疑似病人一共出车51趟次;整个车队24人,人人都有上过抗非一线战场的经历! 图片:救护车司机冲锋在前。傅汉荣/摄 最忙的一次是在4月20日晚。绰号“肥佬何”的瘦司机何伟明轮值急诊,值班的12个小时内,一共出了11次车,整晚都没空休息。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毫无怨言:“那晚真是够‘充实’的,出完一趟车回来还没来得及洗手消毒,电话又响了!匆匆忙忙收拾好家当又去出车,一夜没有停过,平均每个钟出一趟!” 接送疑似病人想起后怕 当听说中山二院的同行范信德不幸“中招”牺牲,司机班的一班性格活跃的弟兄们都沉默了,有的当即流了泪。然而,“一有出车接送病人的任务,轮值的司机个个没有犹豫,抓起个口罩立即动身。”焦队长说。 司机徐伟谈起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出车,那是在4月21日,某宾馆的一名女服务员被怀疑得了非典,医院派出两名医生和护士随车去接。当时那位疑似病人没有戴口罩,仅用一张纸巾捂住口鼻就上了车,坐在了副驾驶座上。和疑似患者近在咫尺,却也只戴了一个口罩的徐伟心中不免惴惴:“那天想起来都有点后怕,如果该病人确诊,我自己也极有可能中招。” 万幸的是,迄今为止,全院医护人员包括汽车队的司机们无一受到非典感染,真是万幸! 频频加班没人要加班费 小胡是省中医院后勤公司招聘的司机,在抗非典期间,他运送非典病人以及疑似病人不下百趟。因为家里有小孩,自从负责接送病人,他就有意识地避开家人。“我下了班先回芳村的宿舍,洗了澡,换了衣服再回家,我把小孩放到他奶奶那里,两个星期去看他一次,见了面也不敢多说话,问两句就走。” 他还向记者介绍,在车队里有个老员工,快50岁了,每次有非典病人要接送,他都主动请缨,说他年纪大了,有经验,不怕死,让年轻人少跑点。车队的工作很辛苦,不但要接送病人,还要送清洁工去病人呆过的地方消毒,加班是随时随地,但始终没人要求加班费,没人退缩。 本报记者傅汉荣通讯员陈靖周小英 保洁队员,里里外外擦个遍 图片:保洁员不舍昼夜运垃圾。黄伟江/摄 保洁员方月华则是天天要进入非典病房。每天早上6时,她开始上班,首先是用消毒水对隔离区医护人员的办公室进行清洗消毒。8时吃完早餐,进入隔离病房开始消毒及清理病人用过的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进入病房时,她们与医护人员一样,同样要穿两套以上的隔离衣,戴四层口罩,穿隔离鞋,戴隔离帽。进入病房后,病人用过的所有物品,床椅桌凳,都要用消毒水擦拭。在擦洗地板时,有时病人的痰迹拖布拖不起,她们就用手来擦。等把整个病房内的卫生搞完后,她们早已是汗流浃背。有时隔离衣都会被汗水浸透。 病房内的卫生搞好了,还要把病房门口病人的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要运出来,进行重新打包密封。每次都是满满的几大包,有时一下子拿不完,要跑几趟。30岁的方月华来自湖北,两个多月来,她天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任劳任怨。但她不敢把进非典病房的事告诉家里人,她怕家里人担心。这些天,每次回到宿舍,都偷偷地躲在一边。她说,就怕自己身上万一有病毒,连累其他人。 本报记者张小磊通讯员蔡少健 守护天使,沟通情感沁心脾 广医二院综合病区非典隔离区的护工杨妙佳,今年只有21岁,年龄虽小,却是该院的一名老护工。在非典隔离区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她的工作一丝不苟,有病人特意送给她一个别名———病人的守护神,一线传递员。 小杨是2月24日从该院的感染科调到非典隔离区做护工的。因为只有两个人,隔天轮流值班。每天从早上8时开始,一直到晚上10时。小杨告诉记者,医院出于安全着想,不让她们进入隔离病房内照顾病人,护理都由护士们承担。她们每天守在隔离通道内,首先就是接送每天进出的非典病人,为住院的非典病人取药、取化验报告等。此外她们还要力保无关人员不踏入隔离区一步,不让非典病人溜出一个。 对于出入隔离病区的所有医护人员,特别是外病区来会诊的医生,进来时如何进行防护,隔离衣如何穿,都由她们护工来操作。医护人员用过的隔离衣、口罩、手套等的消毒,都要经过她们亲手处理。 小杨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负责病人与家属之间的日常用品传递与情感沟通。隔离病区最多时住了20多名非典病人,每天,光是帮病人送餐,就要跑几十趟。有时刚刚把病人的饭菜送进去,家属又转头回来让捎一句话进去。为了病人,她们都一一传到。 本报记者 张小磊 通讯员 蔡少健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