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抗倭天津既是大后方又是兵工厂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5月31日04:48 天津青年报 | ||
明万历二十八年,游击将军张良相负命东征抗击入侵朝鲜的倭寇,从天津出发前,张良相听说了挂甲寺的传说与名望,特意前来朝拜。后来,张良相凯旋,挂甲在此以示庆贺…… 天津最早的寺院是哪一座呢?“如果把没有明确建成年代记载的寺院包括在内,挂甲寺可能是天津最早建成的寺院。”南开大学历史系南炳文教授说。“现在,挂甲寺作为地理名称的名气已经大于它寺院的名气。但在明清时期,这座寺院相当有名,特别是在武将当中 南炳文介绍说,据史书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游击将军张良相负命东征抗击入侵朝鲜的倭寇,在出发之前,张良相听说了挂甲寺的传说与名望,特意前来朝拜。张良相感叹地说:“余将凯旋亦挂甲於此焉”。 后来,张良相胜利凯旋,挂甲在此以示庆贺。 张良相在该寺挂甲绝对是有据可考而且也是最早有关挂甲的记载,而促使张良相挂甲的契机,正是那场在万历年间明军与日本关白(为当时日本人臣之首)——丰臣秀吉打了7年的援朝抗倭战争。 通过这场长时间的战争,天津的军事、政治地位得到飞速提升,更加受到中央政府重视。 日本关白侵朝 天津成为抗倭重地 明朝早期,日倭对福建沿海骚扰不断,但从来也没有到过中国的腹地,明朝以前也从未有过日倭侵入天津的记载,天津一直与抗倭的热点地区无关。但随着日本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天津突然变成了抗倭的热点地区。 明万历十年(1582),为了缓解国内矛盾,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决定占领朝鲜并借此进攻明朝。与以前袭击中国东南沿海的小股作战方式不同,这一次丰臣秀吉将目光对准了明朝的首都——北京。希望通过对朝鲜的占领侵入中国腹地,图谋永久利益。 如果对日本占领朝鲜听之任之,对明政权的首都将成为一个极大的威胁。 为此,明政府及天津地方官员多方举措,开始构筑天津地区的防御体系,以达到巩固京师的目的,天津逐渐成为明军出兵朝鲜抗击倭寇的重要军事要塞。 天津巡抚顺势而生 万世德升任蓟辽总督 在天津建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军队的指挥级别不是很高,到了弘治三年(1490年),才设立了天津兵备道,简称天津道。天津道虽然重要,但与后来设置的巡抚一职仍相差甚远。正是由于战事的需要,天津设置了巡抚,从史书记载来看,巡抚一职最晚应该在万历二十五年之前设立,当时称为天津海防巡抚(也有一说为天津登莱海防巡抚),沿海军队及各级官员统一归天津巡抚指挥。筹备军需物品,操练士兵,督运粮草,打造战船,修建要塞等等均由巡抚一人决定。在抗倭7年中,出任过天津巡抚的有万世德、汪应蛟两人。万世德是个文武全才,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九月十日,到天津接任巡抚一职,万历二十六年(1598)六月二十三日,万世德统帅大军征讨占据朝鲜的日军并大获全胜,被加升委任为蓟辽总督。在万世德被提升以后,汪应蛟接任天津巡抚,同样指挥打胜了多场抗倭战役。万、汪两人在津期间,治民治海政绩显著,尤其在陆地防御,海上作战,供给方面经验丰富,因此明朝廷才会让万世德领兵抗倭援朝。 葛沽兵营四个月完工 增兵天津布防抗倭 到嘉靖年间,由于倭寇袭扰东南沿海,天津的大量军队被调走,后方空虚。朝鲜告急后,明廷迅速布防天津,增兵天津,以改变不利态势。在此期间,倪尚志、宋大斌、张允泰、杨镐、万邦浮等武将从保定、北京、南京等地调防天津,最多时兵力达到二、三万人。 备战之初,由于许多军营多年不用已经废弃,大量的增援人马来到天津后却找不到驻扎的军营,只得露宿街头。当地官员决定立即创立营堡,在遍地寻访之后,确定在葛沽屯兵。史书记载创建时间“始于癸巳万历二十二年仲春,至季夏而讫工”,用了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新建成的葛沽兵营规模宏大,是当时屯兵的重地,也是紧急修建的天津城防要塞。 陆地防御完善的同时,明朝军队在海上也建造了一条防线,在当时的海上防御体系中,近海防御成为明军的主导思想。在主要的入海口——草头沽,明军建起了两座炮台,形成了犄角之势,互为掩护,共同防御入海口岸安全。另外,经略宋应昌调来近万名士兵,分别把守在近海的各个岛屿之上,并约定,当敌人入侵时,以号炮为号,互相支援,并可以燃放狼烟向岸上传递预警信息。 坚壁清野加游击战 津门抗倭打响人民战争 翻开历史资料,万历时期的抗倭备战颇有些人民战争的味道。当时的明政府官员认为,倭寇生性狡猾、喜欢小股偷袭作战,进犯时到处抢劫当地的财务与粮食,但他们自己从不带足军粮。针对他们的特点,为了确保天津万无一失,天津的官员提出了武装民众、坚壁清野的防倭举措。时任县令袁黄命令,有船只的百姓必须把船只编上号码,家中自备弓箭、刀枪等武器并参加当地的民兵组织,如果有敌人来袭,民兵与官军共同迎敌。 除了组织民兵,天津的防御还按照宋应昌的命令,实行了坚壁清野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措施。宋应昌决定,天津的百姓必须集中在较大的村庄居住,村庄四周必须建造起围墙,如果不能建造围墙,则必须在村庄周围挖设壕沟,设置各种防御工事。对于一些小的村落,宋应昌要求百姓必须事先在大的村庄内储存足够的粮食与饮水,当敌人突然袭击时,可以马上退到大的村庄而不给敌人留下粮食。针对倭寇的作战方式,这位宋大人又提出了游击战的战法,他提出,当倭寇不能攻打下防御顽强的大镇落时,他们会选择小村庄作为休息的地方。由于倭寇喜欢到处搜抢地方上的财物,势必造成兵力分散,这时就要设埋伏,小股小股地消灭他们;而倭寇晚上又经常饮酒,警惕性放松,这时可以对他们偷袭。宋应昌要求,所有的陆地战法必须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作战而导致失利,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天津运粮引发屯田潮 入朝粮食占全国1/3强 历时7年的抗倭援朝战争使明朝耗费巨大,其中军粮一项,有记载的数字为六十七万五千余石。由于朝鲜国力弱小,再加上日倭掳掠践踏,其对明朝军队的军粮供给极为有限。为此,明政府不得不全力筹办军粮,根据就近转运的部署,天津、山东、辽东三地承办军粮输朝任务。史书记载:万历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五日“计来岁用粮八十万石,以十万石取办朝鲜,七十万石酌派山东、辽东、天津三处。”七年抗倭,天津运抵朝鲜的粮食数量巨大,其具体数字已无法详细考证,但可以肯定一点,经由天津入朝粮食应占明政府全部支运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从天津运输的粮食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由天津本地催征筹集,一种是由其他地方转运到天津,但大部分的粮食是来自本地。史书记载表明,万历时期,全国屯田面积达到六十四万四千余顷,其中大部分在天津境内。汪应蛟在天津屯田的地方有:何家圈(今灰堆一带),白塘口,贺家口(今市区老城东南),兰田(今市区南市一带),葛沽,东、西泥沽,吴家咀,盘沽,共称“十围”。在天津三卫的屯田计有九千二百余顷。明朝皇帝为了鼓励屯田,专门在津设立了“水陆兵”负责开垦农田,每人给50亩土地并发给农具牲畜。当时的天津巡抚万世德还动员天津周边的无业人员加入到屯田行列,并许诺三年之内不收任何税赋,土地永远归为自己的产业,万世德还对不同的土质情况,规定了三种不等的税收:上地纳谷一斗;中地纳谷六升;下地纳谷三升。史书记载,天津“岁益各千万石,畿民从此饶给,无旱潦之患。” 增税赋 开辟军饷新来源 史书记载,万历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间,明朝军队在抗倭援朝期间共耗费饷银800万两,火药、器械不计其数。战争初期,天津利用库存银两,还可以及时供应前线。为了打赢这场长期战争,明政府开始寻找新的饷银来源,天津的官员于是将目光对准了盐业这个利润丰厚的产业。万历二十六年,万世德向盐场增加了十万两的盐税,其中三万两上缴了中央财政,六万两给士兵增加饷银,对于海防的士兵,每人额外增加一钱三分饷银。另外,通过增加官防税、特产税等形式,又增加了不少税收来源,当时天津有名的金眼银鱼、银眼银鱼等特产,均成为特产税纳税的对象。 枪炮弩弓不计其数 天津成为兵工厂 走在老城里的一些胡同,经常可以看到有趣的胡同名称,其中有一条胡同叫弓箭胡同。它的来历与7年的抗倭密不可分,天津老城内都有兵工厂制造前方需要的武器,后来城内的地名有的就以制造武器的名称命名,弓箭胡同即是如此。 当时天津制造的武器有:押阵大炮1670门,一字小炮10000门,小信炮333个,弩弓12000张,毡牌、竹牌各333面,弩箭60万支。其他明火药、毒火药、铅弹、铁蒺藜多的达到数十万斤,少的也要几万斤。随着援朝抗倭战争时间的延长,明朝水师的不足也显现出来,天津紧邻海口,背靠京师,由此也为兴办造船厂创造了条件,天津的清江厂成为当时全国两大造船厂之一,专门营造新式战船,福船、仓船、沙船、哨船等不同船型天津均能制造。万历二十五年,明政府建起了庞大的津辽水师,之后,津辽水师采取与陆军紧密配合的作战方略,对日倭给予了极大的打击。 天津支援了抗战,同时抗战也对天津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军队云集津门,使当地军屯民屯开展起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军粮、军饷的筹办,使天津漕运和盐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漕运和盐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当地商业的繁荣。有明一代,天津漕运和盐业的兴旺是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军事上的重要价值带动了天津政治地位的不断增强,则是天津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本报记者黄卫 本文得到:来新夏、南炳文、李小林、杨理连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