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集时间表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02日01:34 天津青年报 | ||
鼓楼宝泉集逢五开集;东门里仁厚集逢三开集;南门里货泉集逢六开集;西门里富有集逢九开集;北门里大道集逢八开集;后又在城外添设五集一市:通济集(东门外)、丰乐集(北门外)、恒足集(北门外西)、永丰集(张官屯)、宫前集(天后宫前)、安西市。各集每旬一次,十集轮过正好一天一个。 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大“超市”卖火明代天津城-本报记者黄卫 徜徉在修缮一新的估衣街,一边浏览着街道两旁精美的建筑,一边按照地图上的标识搜索着每一条名称各异的胡同,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胡同据说都有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出了估衣街,拐到针市街,再瞅瞅竹竿巷,却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一个商业闹市。如果外来的人问起这是哪条路,当地居住的老人大多会自豪地告诉他们:这是北大关,过去天津卫最热闹的地方,在老年间叫做丰乐集……十集一市拱卫津城商业明代大集每天一个 据天津通志记载,天津建卫以后,城内集市设有五处,宝泉集在鼓楼,逢五开集;仁厚集在东门里,逢三开集;货泉集在南门里,逢六开集;富有集在西门里,逢九开集;大道集在北门里,逢八开集。 到了弘治六年(1493年),又在城外添设五集一市,包括通济集(东门外)、丰乐集(北门外)、恒足集(北门外西)、永丰集(张官屯)、宫前集(天后宫前)、安西市。各集每旬一次,10个集轮过来正好是一天一个,至此,天津的集市天天都有了。 然而,天津十集一市并不是都那么繁荣,除宝泉集外,城内的集并没有发展起来,有些甚至衰落,而设在城外沿河地区的五集却日益兴旺。丰乐集、宫前集更是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后天津的商业中心。三岔河口催生天津商业集市众多各有特色 据天津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罗澍伟教授介绍,明代天津卫城主要还是一个军事控制中心。因为是商贩往来的要地三岔河口以下的海河西岸在筑城之时已得到繁荣发展。 但卫城主要是个军事城堡,在规划设计时,自然不会把当地的经济活动区包罗进去,因而采取了“局部封闭,总体敞开”的原则,以致造成了天津的经济中心一直在城垣之外,这是历史上天津独具特色的地方。即使在以后的发展阶段,天津的新兴经济热点地区仍始终沿着海河的走向发展,并没有向其他城市那样围绕着老城辐射向外扩展。 天津是九河末梢,运河经市区通大江南北,子牙河经市区通冀中平原,海河经市区入渤海,如今的狮子林桥附近的三岔河口就是指运河、子牙河、海河三水相汇之处。 早年间,海路与河路来往于天津的船只都聚集在这里,所以有“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的盛况,天津就是以三岔河口为基点发展起来的。明清时代在北门外大街的南运河设常关,天津人便习惯性地把这条街称北大关。来天津的漕(粮)船、商(货)船、海船等都要到常关停泊,验关纳税。因此,各船只索性就在常关河沿卸货再装货,所以三岔河口的商业便逐渐移到南运河边的常关附近,并进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 当时,大关码头设在北城门外,北门一带形成当时的商业中心,人们形象地将它比喻成一只蜻蜓:蜻蜓的头是北门里的金店街;蜻蜓的身子则是北门外的北大关;河北大街是蜻蜓的尾;估衣街、锅店街、侯家后和针市街、竹竿巷则是它的两翼。当时的丰乐集选址在大关码头附近,在地利上占据了优势,它的繁荣再自然不过了。丰乐集主要以百货、药材、布匹经营为主,由于背靠码头,集市每天都有,天天游人如织,只有在冬季封河季节才略有冷落。祈平安建起天后宫妈祖落户三岔河口 早年,河路与海路往来天津的船只众多,元泰定三年(1326年),在船只比较集中的三岔河口以南、海河的西岸,兴建了现在的天后宫,即娘娘宫。传说天后娘娘的座位下是海眼,镇压住龙王,保护船只安全航行。所以每当船只到天津后,各船人员都要登岸到天后宫焚香还愿或许愿。 由于这一原因,天后宫一带的商业应运而生,从无到有而繁荣兴盛起来。初一、十五,特别是逢年过节,香火鼎盛,人流不息,热闹异常。在中国的寺院中,几乎所有的寺院都是坐北朝南,但天津的天后宫却是坐东朝西,其实,这也正说明了妈祖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这里的特色主要集中在民俗产品、居民消费用品、饭馆以及与妈祖有关的文化方面,特别是在年节期间体现尤为明显。而永丰集是以粮食贸易为主,其他各个集市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总体来说,明朝时期,天津的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集市的贸易功能占了主导地位,娱乐功能还没有更多的显现,仅有一些像武术、杂技这样的表演充斥在集市当中。河漕运输大发展天津成为“倒爷”货物集散地 自元代起,天津的漕运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元世祖定都北京后,因为河道漕运困难,专用海运,天津成为漕粮入京的必经之地,每年从江南运至京师的漕粮多达300余万石,天津沿河一带呈现出“转粟春秋入,行舟日夜过”、“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的繁荣景象。到了明朝迁都北京以后,漕运更加繁忙,当时行驶在大运河上的船只近万艘,经天津的漕粮,每年达到400、500万石。这些漕船不仅载粮,而且带有货物。 据罗教授介绍,明代漕运实行军事化管理,专门有“运军”负责押运漕粮,而且运军实行世袭制,运军的子弟将来自动成为运军。不过,这种世袭制对于当时的“运军”可不是件好差事,除了经常要在船上生活以外,押运漕粮的危险性也非常大,所以当初的“运军”士兵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再干这份苦差。于是,明朝的统治者为了安抚运军,给了他们一个“特权”——可以在漕船上免费携带一定数量的商品来往贩卖,而且不用纳税,这也就相当于现代海关的免税。 这样的特权到手后,运军的军心稳定了许多,许多头脑灵活的运军士兵开始从事起“倒爷”的角色。他们从南方采购大量的水果、药材、布匹到北方贩卖,其中的大部分货物是在天津北大关码头上岸销售。当运军回南方时,他们又会在天津采购北方的货物到南方卖,由于天津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一个南北货物的集散地。 当时有诗文“一日粮船到直沽,吴罂越布满街衢”,正是形容漕船抵达码头后,各种货物上岸贩卖,货物充斥街道的景象。 早期商业中心北门外大街一带,各条街道的名称都有来由,各有特点。 北门里大街:顾名思义在天津县城的北门里,直通城中心鼓楼。这条街上多为金店、银楼、首饰店等,服务对象主要是城乡的官宦人家。 北门外大街:俗称北大关,是早期商业中心的一条主要街道,从南到北,全长约半里路,两旁商店林立,饭馆、药店、糕点店一家挨一家。 估衣街与锅店街:这两条街是一条街的两段,西段为估衣街,东段为锅店街。估衣街主要是卖估衣和布匹,锅店街是因为这里有许多锅店,后来锅店没有了,但纸行、南纸局成为了主角。 竹竿巷:广东、福建、宁波等地商人从南方运来竹筷、竹篮等竹制品和竹竿,在这里出售,故称竹竿巷。后来山西票号、颜料庄和土杂货批发也集中在这条街。
订两性学堂,打开性爱心门,赢取彩信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