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灭蝗绝招 吃了它!(组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03日23:45 天津青年报 | ||
蝗灾,在历史上给天津造成了太深的伤痛——明、清两代,有记载的蝗虫为害次数为49次,重灾8次…… 皇上督阵 官府悬赏 坑埋火烧 本报记者 黄卫 日前,南水北调工程中段输水工程的论证方案正式亮相,中段输水工程的启动不仅可以使天津早日摆脱缺水的局面,而且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天津农业“口渴”的现状。 对于农民来说,水灾和旱灾一样令人深恶痛绝,不过相比较而言,水多水少对农业的影响还有所补救,但旱灾一来,常常颗粒无收。更可怕的是,蝗灾经常是伴随着旱灾接踵而来,飞蝗过处,农民辛辛苦苦种的庄稼全都一扫而光,他们全年的希望全都化为灰烬…… 蝗灾,这个令农民深恶痛绝的词汇,在天津历史上造成了太深的伤痛,在明、清时代,有记载的蝗虫为害次数为49次,重灾8次。天津的蝗灾在哪发生 本市农业专家指出,由于天津地属“退海”之地,土壤盐碱较重,绝大部分地区为冲积平原和滨海平原,海拔一般在2.5米以下,地势低洼,洼淀广布,仅洼淀就有数百个,再加上春旱秋涝等自然特点,很适于虫类繁殖孳生。 据天津志书记载,明万历十九年夏,天津蝗虫群飞蔽天,声若雷雨,流粪遍地,落入民田,禾稼几乎被吃光。这是在天津建卫以后第一次大面积的蝗灾,从此以后,一次次大的蝗灾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天津——蝗灾过处,天津百姓损失惨重。 历史上,天津所属区县孳生蝗虫最严重的地方主要有3个地区,一是沿海蝗虫,主要在低海拔的盐碱荒地,如北大港水库脱水区,东郊赤土、西郊津西大洼、静海团泊洼等地。二是内涝蝗区,主要在各县的大片浅地,这些浅地多是半年积水,秋季退水后,秋蝗集中产卵,造成第二年蝗害。三是永定河泛区,主要是武清县永定河泛区,来水时大片农田被淹,退水后引起蝗灾。天津地区发生的蝗虫主要是东亚飞蝗,俗称蚂蚱,在荒地喜食芦苇、红草等杂草,在庄稼地喜食玉米、谷子、水稻等农作物,在缺食的情况下,豆类、棉花、甚至树叶都吃。遇到灾年,庄稼产量少,所以田间庄稼、树叶、树皮均被蝗虫一扫而光,造成人民离散,饥民相食,农村凋敝。明清灭蝗的几大方法 蝗灾发生就意味着挨饿,老百姓的生活困难与社会治安均受到严峻考验。在这个时候,官方与民间的抗灾措施纷纷出台,以不同的形式抵御蝗虫的侵袭。 方法一:挖坑掩埋。明清两代的灭蝗措施比较简单,几乎全部是依靠人工捕杀,但是数量巨大的蝗虫对当时有限的人力来说,可谓是一个天文数字。即使忙碌了一天,两天,也不见得消灭多少,源源不断的飞蝗后续部队让人们精疲力尽。这时,就有一个巧妙的方法:当蝗虫吃饱后,两个大翅膀就已经支撑不动它的身体,飞蝗只能在地上爬来爬去。农民就在田里挖大大小小的土坑,然后等大批的蝗虫掉进坑后用土埋上,被活埋的蝗虫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有时农民也用火烧死坑内的蝗虫,但用土埋的方法更方便一些。 方法二:悬赏缉拿。天津志书记载:乾隆十八年,天津沧州等处蝗蝻萌生,蝗孽复萌。4月28日,直隶总督方观承奏报天津沧州等处用以米易蝗办法,在不同的地方设立办事机构,方观承规定,凡是捕杀蝗蝻(蝗虫幼子)达到一斗重,官府赏给抓蝗蝻的人5升大米,一时之间所有的村民踊跃搜捕。在乾隆二十一年,天津又发生蝗灾,6月2日,天津总兵吉庆在天津县西南杨王庄这个地方,招募农民参加捕杀蝗虫的队伍,并答应用100文钱购买1斗蝗虫。当时的捕杀效果好得惊人,在一天的时间里杨王庄的蝗虫全被捕灭。吉庆一看这一招管用,马上将这个办法推行到静海等闹蝗灾的地区,收效同样颇高。 方法三:皇帝上阵。天津有关蝗灾的记载不下几十次,但皇帝亲自过问灾情,亲自指导灭蝗的记载只有一次:清道光元年(1821),天津、静海、宁河、宝坻、武清等县蝻孽萌生,道光用王引之议,颁发《唐济录·捕蝗十宜》指导捕治,7月16日,天津等28州县蝗蝻均已捕扑净尽。这是天津县志的记载,当时的天津已经撤卫升府。天津人逮蚂蚱——炸了它 捕蝗灭灾随着灾年的出现,轰轰烈烈地展开,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环境,各地方的人都有着不同的对策。性情豪爽开朗的天津人再一次体现了天津人的特色。在史书记载上,天津人开创了将蚂蚱变害为宝的先河。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研究证明,蝗虫虽然给人类带来过深重的灾难,但也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如东亚飞蝗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B、C、E和多种矿物质,是良好的人体保健资源和动物饲料蛋白源,可鲜用或干用入药,具止咳平喘、解毒等,主要用于治疗百日咳、支气管哮喘、小儿惊风、咽喉肿痛、疹出不畅等,外用可治疗中耳炎。用霜打过的蚂蚱可治菌痢、肠炎等。当时的天津人虽然不懂得这样的高深道理,但天津人对蝗虫的处置——油炸后吃掉,却非常符合食疗保健的原理,即使当时的人们就是为了填饱肚子才吃蚂蚱。 天津志书记载,“明万历43年至天启元年,北方屡有蝗灾。当时天津人遇有蝗蝻,就行捕食,或相互赠送,也有做熟制干出卖者。”这是天津人吃炸蚂蚱风俗的最早记录。天津人喜欢吃蚂蚱特别是秋末的蚂蚱,这时的蚂蚱腹内充满待产的卵,这时捉来,剪去翅膀、小腿,趁活着的时候,放进油锅炸熟,然后用刚刚烙熟的大饼一卷,撒上些花椒盐,味道甭提多香了。明清两代发生蝗灾时,老百姓用布袋朝漫天飞舞、似雨如雾的蝗虫大军罩去,一罩可以罩住数十只。捕来的蝗虫去头,下油锅一炸,就成了又香又酥的美食。一些小贩将捕来的蝗虫放进一个带罩的竹篓内,在市井贩卖,现吃现炸,成为一道家庭餐桌上的绿色食品。实际上,明清两代的天津人想出炸蚂蚱的办法也是迫不得已,当蝗虫将庄稼吃个一干二净,家家户户没有食物来源时,除了将造成这场食物危机的罪魁祸首充当粮食以外,还有什么办法充饥,还有什么办法比这更能让人民消气呢? 不过,现在蝗灾大面积发生的几率已经变得很小,由于广泛采用农药灭蝗,飞机撒药灭蝗,蝗灾的面积和范围基本上被控制在一定的区域内。现在天津已经很少看到有卖炸蚂蚱的,即使有,您可也要注意这些蚂蚱是怎么捉来的,如果是被农药消灭的,可千万别吃。-“蝗案”真凶 明代以来,天津蝗灾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灾害的主谋——蝗虫,也越来越被人关注。全世界所记载的蝗虫有万种以上,而中国有900多种,那么,天津蝗灾的主角是哪种蝗虫呢?它就是典型的“关公脸、黑背、红马褂”的东亚飞蝗。 市农业局有关专家介绍说,蝗灾有缓发性蝗灾和爆发性蝗灾两类。缓发性蝗灾主要是由非迁移性蝗虫引起的,如中华稻蝗、小车蝗、雏蝗等,后者则主要由具有爆发性、群集性和迁飞性蝗虫引起,如沙漠蝗、东亚飞蝗等,一旦成灾,来势凶猛。在几十种可以形成灾害的蝗虫中,沙漠蝗和飞蝗是两种最具危害性的成灾蝗虫。所以,这就不难理解当时天津发生蝗灾会造成惨重的损失了。 东亚飞蝗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地区,如中、日、菲、泰、越等国,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成灾最频繁、最严重。虫王、蚂蚱、保符、天马都是曾在中国历史上造成无数灾难的东亚飞蝗的俗名,可谓我国农作物的头号害虫。东亚飞蝗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纬42度以南地区,如黄河滩区、渤海湾、淮河中下游和华北的一些洼淀水库等,主要发生区为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天津、安徽、江苏与海南九省市。
巨额大奖+情趣笑话 订笑话短信送彩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