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白衣战士抗击非典实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3日06:30 解放军报 | |||
5月的北京,花团锦簇,但人们却纷纷戴上口罩。 S A R S病毒正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个多月来,在全国最大的非典医院———小汤山定点医院,这个阻击非典的最大战场,三军白衣战士牢记重托,不辱使命,演绎出一幕幕为人民生命安全赴汤蹈火的壮举,用生命和汗水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新的贡献。打响决 “五一”之夜,北京八达岭高速公路上,一辆辆救护车顶灯急速地旋转着、闪烁着,直奔小汤山定点医院。 此时,在医院监控中心,北京市、总后勤部卫生部领导和院长张雁灵、政委徐达穗坐镇指挥。4月29日下午17时,正在国防大学进修的张雁灵、徐达穗临危受命。两人吃了包方便面,两个半小时后便赶赴小汤山就任,立刻展开工作。 23时43分,第一辆救护车驶进定点医院西门。来自304医院30名负责接诊的医护人员,立即迎上去,或用轮椅,或用担架,或搀扶,把第一批17名病人护送进病房。一位40多岁的患者,下了车靠着墙就哭,护士毛颖扶着他说:“别担心,我们是解放军,你看看,病房还有鲜花呢。”一听是解放军,这位病人情绪稳定下来,朝病房慢慢走去。 在接诊室门口,迎接患者的还有来自海军的副院长徐武夷、来自总后的副院长周先志、来自空军的医务部主任王海涛、来自北京军区的护理部主任赵书元。这一幕多么具有象征意义:三军官兵肩并肩迎接危难中的人民群众,携手迎战非典。 虽然小汤山定点医院仅用7天建成,但拥有大批国内外先进医疗设备,有接诊室、化验室、特诊室、 C T和 X光室。22个病区都有负压供氧气系统、新风换气系统、病人呼叫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和中央空调,1000间病房都有卫生间、空调、彩电、电话。 5月1日至28日,680名由北大医院、地坛医院和佑安医院等首都几十家医院转来的患者,分14批转到小汤山救治。每位患者自走下救护车的那一刻起,从解放军医护人员训练有素、有条不紊的操作中,都能感受到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1200名医务人员是分3批进驻小汤山的。他们是从全军42家医院抽调的精兵强将。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医大学医疗队最为耀眼,军医中博士硕士占90%。南京军区医疗队的76名医务人员,年年都在演习场上摸爬滚打;兰州军区和成都军区的152名白衣战士,多次到雪山高原、戈壁丛林实施卫勤保障,练就了敢打硬仗的顽强作风。 医院临时党委自4月29日一成立,就高速运转。4月29日和5月1日,连续召开两次党委会,指定各支部书记、副书记,明确依靠科学战胜非典的工作思路,并从各病区主任中抽调5位教授,成立专家救治组,副院长周先志担任组长。这个专家组是“强将中选强将”。来自一医大的教授郭亚兵,曾参与救治过100多位非典患者。 小汤山的病人处于恢复期的居多,经常在阳台一起聊天,在病区柏油路上散步。但有不少患者病情也很棘手。20病区有位患者合并肺结核,肺上既有阴影也有空洞。治疗 S A R S必须大量用激素,而治疗结核绝对不能用激素。面对两难选择,面对 S A R S和结核双重感染的危险,来自一医大的杨震峰教授和三医大的胡建林教授进行深入细致地检查和分析,制订出一个比较科学的治疗方案。目前,这位病人病情已趋稳定。 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是医院临时党委紧紧扭住的一个中心。5月10日,他们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两位专家进驻小汤山,利用中华传统医药“助攻”非典。5月25日,院党委又成立由21位教授组成的基础疾病救治专家指导组,涉及消化道、心内、肾、泌尿、耳鼻喉等专业,指导全院基础病治疗。由于众多专家的参与,很多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的病人,恢复进程加快。 5月15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7病区26床68岁的老太太对着呼叫器喊胃疼,刚走出病房的主任杨令国迅速穿上防护衣冲进病房。经仔细检查确诊是心绞痛,有可能发展为心肌梗塞。他立即通知护士传进速效救心丸。30分钟后,老太太转危为安。 危重病人的救治,不仅考验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更是在考验他们的敬业精神和道德良知。郭亚兵教授说:“比如气管插管,不插,病人会憋死;要插,就有非常大的危险。”全院报病危的病人先后有20多例,抢救70余次。 医院领导时刻牵挂着危重病人。每天一早,临时党委书记、院长张雁灵第一件事就是上网查阅各病区危重病人的情况。天天在一线指挥的副院长周先志,坚持进病房面对面了解危重病人病情,有的病人他看过四五次。 最激烈的战斗在重症监护室,四医大的8名军医和武警部队2名军医是名副其实的“敢死队”。每天上班4小时,军医们就一直守着危重病人,随时进行抢救。有位47岁的女病人,两个小时内心脏数次停跳,军医柳英和孙绪德反复实施心脏按压。监护室主任熊利泽教授对记者说:“一到抢救的时候,我们就很少考虑自己的安危。”用无私的爱筑起新的长城 也许,再多的文字也写不完护士们的故事。 4月29日晚18时,施工队一撤离小汤山,所有护士和军医迅速进入病区,清理垃圾,搬运药品……还未喘息,她们又穿上憋闷的防护服,迎接病人,测量体温、打针输液、送药送水…… 来自新疆军区的6病区护士长耿秀萍,曾连续5天每天只吃两顿饭,每天在病房工作9个多小时。5月初,北京气温升高,加之不能饮水,连续作战,两天之内有9名护士晕倒。 非典病人护理任务重,患者每人每天平均要输七八瓶液体,加上发药、抽血、打针、测体温、量血氧饱和度、接受咨询、整理病历、做患者思想工作。上班 6个小时,呼叫器不停地响,她们不停地跑,汗水湿透了3层防护衣。 全院528名护士中,年龄最大的47岁,最小的只有19岁。以职业论,她们是护士;面对危险,她们是战士;对待一个个患者,她们是天使。她们的勇敢、坚韧和无微不至,常使许多患者热泪盈眶。13病区11床一位64岁的老大爷,患有脑瘫,生活不能自理,吃饭、饮水、洗脸、擦背、大小便后的擦洗,全由护士轮流照料。老人虽然说不出话,但眼角时常流淌的泪水,表达了他心中的感激。 重症监护室( I C U)是抢救危重病人的特殊病房,医护人员要一天24小时进行“零距离”抢救和护理。这间只有8张病床的病房,把救治护理 S A R S病人的整个过程和全部危险,都高度浓缩。 重症监护室的26名护士全部来自四医大。5月10日凌晨2时许,急促的电话铃声把她们一一唤醒。“有病人,马上出发!”护士长杨秀珍和大家迅速穿好防护服,直奔 I C U。 经过紧张准备,3时40分,一位73岁的老太太转入 I C U。这是首例需要在 I C U救治的 S A R S患者。护士娄皓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这次救治护理的全过程: 病人进来就神志不清,因缺氧躁动不安。“上呼吸机!”熊主任一声令下,我们迅速给患者建立静脉通道,连接脉搏氧、血压、心电监护。烦躁的病人不断将面罩拽下,将输液针头蹬掉……平时简单的操作,变得困难重重。防护服太厚,稍微一动,就呼吸困难。护目镜卡得额头生疼,里面全是汗水,只能通过镜片边上的缝隙看东西……5时30分,患者安静下来,血氧饱和度由71%升到95%。此时,头上像卡了个紧箍咒,眼睛往外突,恶心、胸闷、心慌……我对自己说:坚持,再坚持一会儿…… “你好,这里是小汤山医院心理咨询中心,我是王择青,需要我给你做点什么?”这亲切的声音,很多患者都熟悉。心理咨询中心共有3位心理专家,均来自 301医院。中心主任王择青教授是全国知名临床心理学专家、全军心理咨询与治疗组组长。自5月16日开展心理咨询以来,两部热线电话的铃声此起彼伏。截至6月 10日,共提供心理咨询500多人次。 处在孤独中的 S A R S患者,非常需要科学的心理干预,树立战胜非典的信心。有很多急躁、郁闷甚至有自杀倾向的患者,通过电话交谈,情绪显著好转,有的患者能和心理专家聊1个多小时。他们还在患者中设立“心连心电话互动小组 ”,通过患者之间相互交流,释解不良情绪。5月17日,第三批42名康复者出院。他们在康复者中设立两个“互动小组”,以更好地应对回归社会的问题。 小汤山还有一个病情咨询热线,来自四医大的付恩清副教授独自一人负责。他为患者解答了大量诸如“痊愈后何时能怀小孩”、“肺纤维化会不会有后遗症 ”等问题。有的患者对治疗提出一些建议,付恩清也及时反馈到病区。严防死守确保决战全胜 力争实现医护人员零感染率,确保决战非典全胜,是医院临时党委反复强调的一项重大任务。 5月1日,医院成立院内预防感染组,抽调25名医护人员任专职督导员,副院长邓传福任组长,住在隔离区专职负责,实施24小时督导。5月2日,院长张雁灵与各病区主任签订预防感染“军令状”。各级主官对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负总责。 25名督导员分成临床组、后勤组和辅诊组,时时监控所有人员,包括清洁工。督导员焦卫红经常5点起床,抽查有关科室和病区;50岁的副主任医师米润昭,每天在现场检查医护人员穿脱防护衣、戴口罩,发现问题当即纠正。13病区有位军医出污染区时忘脱鞋套,督导员刘云当面指出,给予严厉批评。 经常需要吃安眠药才能入睡的副院长邓传福,每周召集督导员开3次会,每人必须汇报一件好事、两件以上的“坏事”,且要指名道姓。一个月来,督导员汇报的“坏事”数百件,每件都立即反馈给各病区,立即纠正。其实,这些“坏事 ”很小,如每次洗手没达到3分钟、行走路线错误、没有卷着脱防护衣等。 签“军令状”的各病区主任,寝食不安,高度负责。一病区主任郭晓钟曾连续3天在深夜2点打电话提醒医生护士开窗通风;14病区主任冯华松发现病房垃圾放置不规范、医生淋浴室下水道不畅,现场盯着解决。 小汤山 A区楼前有片草坪,这就是他们的“大会堂”。医院召开的病区主任、护士长会,都在这里举行。为减少感染的可能,院临时党委实行全新的工作样式。 面对特殊战争,杜绝形式主义。每天8时,医务部、政治部、院务部和护理部交班,10分钟;8时30分,医院开交班会,10分钟,且都是站着开。院临时党委开会,最长的只有40分钟。各临时党支部也是站在户外开短会。院领导查房,病区汇报不超过10分钟。他们从不向基层要汇报材料。谈心活动大多通过“小灵通” 进行,个别的面对面谈心。有两位军医亲人病逝,院领导亲笔给其家人写慰问信。思想政治工作不拘形式,务求实效。 院机关紧紧围绕预防感染开展工作。政治部及时组织医务人员开展户外活动,通过文体活动,缓解压力、恢复体力。对与防护密切相关的维修问题,院务部特别规定:工程抢险队24小时待命,3分钟内,维修人员必须赶到。 临时党委一班人从善如流。有3位教授提出,要加强病区通风。临时党委及时采纳他们的意见,为每个病区添置4台电风扇,所有门窗全部打开,查房由走内走廊改走阳台,规定医护人员在清洁区也必须戴口罩。 对出院病人,他们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防止可能出现的一丝一毫险情。 5月15日,原准备首批出院的9位康复者中,有一人突患感冒,他们果断决定,推迟这位康复者的出院时间。特殊战场的特殊关怀 1200名医务人员千里机动,抗击非典,和大型演习一样紧张激烈。在小汤山,却不见帐篷林立、炊烟袅袅的“野战”景象。 这次保障和历次军事行动均有不同。军地实施双线保障模式,相互弥补,更可靠,更及时,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保障分队,是军队社会化保障改革成果的一次有力展示。 医药器材是战胜非典的“弹药”,需求量特别大。总后有关部门开通战时卫勤保障系统,小汤山所需器械和药品,均由总后药品器材供应站和某药材仓库保障。他们分别设立“小汤山供应指挥组”,每天按计划送到小汤山。一个月来,共向病区成功保障了979万元的药品,其中针剂4万多支,液体12000多瓶。 在北京市有关部门统一指挥协调下,一些公司纷纷成立应急保障小组,参与小汤山定点医院的“战地”保障。由于众多专业化队伍参与,小汤山定点医院后勤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来自星级宾馆的厨师,为全院医护人员和患者精心烹饪一日三餐;每天44名保洁工人进入隔离区工作,清扫焚烧的垃圾多达两吨,保证了病区的整洁卫生。一次下雨,病区院内积水,建筑公司工人身穿防护服,迅速进入隔离区,连夜抢修下水道。 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来了,中央军委和总部的领导来了,北京市的领导也来了。自小汤山决战非典的战斗打响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全国人民时刻关心着奋勇参战的白衣战士。全军各大单位的领导纷纷给医疗队写信或打电话,鼓舞士气。 5月2日,小汤山接收患者的第二天,中直机关就给白衣战士送上诚挚的问候。随后,来自高等学府、基层连队、边疆村寨和沿海城市等地的慰问电话、信件和捐赠的图书、饮料、水果,源源不断涌向小汤山,仅捐赠的药品,价值就达60 0多万元。 文艺工作者送来鼓舞人心的演出,画家送来一幅幅饱含深情的作品,科研机构送来最新研制的防护用品,企业送来自己的最新产品。来自总参某干休所送来一条长长的横幅,上面写着:500名老红军、老八路向抗击非典第一线的战友致敬! 全军各级领导和机关积极为白衣战士排忧解难。总政治部干部部根据军委、总部首长的指示精神,连续推出相关的激励政策。参战医务人员所在的部队领导和机关,解决了大量的子女就学、老人生病等问题。11病区护士长李艳春,儿子临近中考,丈夫经常出差,广州军区总医院领导赶到她丈夫所在单位协调解决。 亲人的鼓励,通过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也源源不断涌向小汤山。每晚,这里有一大景观:几乎是人人在拿着手机或小灵通,捂在耳旁,边散步边聊。特别在收到电话和短信的一刻,每张疲惫的脸上无不洋溢出难以掩饰的幸福。 5月18日晚,8病区护士张伟红收到丈夫方玉华一条短信:“虽然我们相距很远,但我们的心相距很近,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能依然快乐!” 在小汤山,到底汇聚有多少暖流?能产生多大的力量?无法计算。惟一能算清的是康复出院人数:截至6月10日,有488人康复出院。剩下的一切,都蕴藏在这个简单的数字后面,都凝聚成8个大字:万众一心,战胜非典!(解放军报 2003年06月13日 第1版)
巨额大奖+情趣笑话 订笑话短信送彩屏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