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三峡通航建筑物总设计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6月16日15:28 新华网 | ||
他叫宋维邦,是三峡大坝通航建筑物的总设计师。通俗地说,就是三峡船闸和所有附属的建筑物,大到结构尺寸、建筑物布置,小到某种设备用什么材料,都由他决策。巧的是,相貌清癯,瘦高个儿的宋总也是上海人。他说《新民晚报》是家乡的报纸,有亲切感,欣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力主建五级船闸 三峡船闸的第一张设计图纸,就出自这位69岁的老人之手。 宋维邦的办公室干干净净。他说在通航建筑物这部分,设计人员画出了上万张图纸,以前堆在他这里有一立方米那么多,差点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这些图纸,绝大部分经他亲自审定,有些关键部位的改动,也由他提出。 宋总带记者到一张巨大的三峡工程全局设计图面前,指着图纸说,关于三峡大坝船闸的方案,一度争论不休。有人提出建连在一起的四级五级船闸;有人建议造3个船闸,中间用航道连接;甚至还有人提议,让船舶从隧道中通过。宋维邦说,从水力学技术和闸门技术上看,五级船闸的设计最可靠。最后,在专家们的反复论证下,五级船闸的方案最终确定了下来。 至于船闸为什么放在现在这个位置,宋维邦解释,长江从西北向东南方流淌,恰好在三峡大坝这个位置转了个近90度的弯,要截取一段足够长的直线“摆放”5个船闸,显然左岸(面向下游,左手即左岸)更为恰当。而挖通大山修船闸,在选择具体位置时,还必须考虑到山的高度——太高,工程开挖量太大,而太低的话,船闸就要修到水底下去了,因此最终选择了现在这个地点。 至于那扇“世界第一门”,宋维邦解释,闸门呈“人”字——关闭后,两扇“门板”之间有一个夹角,是世界上通用的。而难度在于,867吨、38.5米高的“门板”,什么样的“手”才能推得动。“我们通过对液压起臂机技术进行优化,造出了世界上最有力的‘手’。”宋维邦说。 五级船闸每级闸室长280米、宽34米,槛上最小水深5米,尺寸和葛洲坝的1号2号船闸尺寸相同。宋维邦说,设计三峡船闸之前,专家们对葛洲坝的设计进行复核,发现那个尺寸足够满足三峡工程的要求,因此就“复制”了过来。 前几天实船调试的时候,宋总亲自上船体验过闸。“船老大告诉我进出闸门很顺利。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很高兴。毕竟一辈子都是为了这个三峡。” 整整十年未回乡 宋维邦是上海崇明人。1958年,他从河海大学“水道及海港”专业毕业。原本想学了海港技术回上海工作,可老师认为他去长江水利委员会能更好地发挥才干。那一年是“大跃进”时期,三峡工程被讨论得如火如荼,宋维邦进入长江委之后就扑到了三峡工程上。没想到,这一理想竟花了他一辈子的时间。 从上世纪60年代起,长江委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研究三峡工程,希望通过解决技术问题、提出合理方案,为国家同意开工作准备。从那时起,宋维邦每年都要去一次三峡。当时条件艰苦,从武汉到三斗坪,要坐两三天的船,住的是附近的木头旅舍,点的是油灯。 没想到,三峡工程迟迟不能决定。长江委无奈之下成立“三峡工程组”,维持技术研究。如今三峡工程有上千设计人员,而当时的“三峡工程组”不到20人。宋维邦是其中的一员,负责通航建筑物的部分。“虽然是工作不断,可一直是‘纸上谈兵’。”宋维邦说,作为技术人员,最希望的是看到自己的设计变成现实,可在那十多年的时间里,无法预计自己的理想何时能实现。三峡,成为大家心里的一个结一个梦。 上世纪70年代,国家决定先造葛洲坝,作为三峡工程的“实战练习”。宋维邦的任务是设计葛洲坝的1号2号船闸。“现在看来,这个决定非常正确。当时我们还没有做大船闸的经验,可供参考的经验也不多。但经过葛洲坝‘一役’,设计三峡,我们可以不慌不忙了。” 1985年,国家准备开展三峡工程论证工作。1958和1985,这两个数字虽然只是前后次序调了个儿,但当初刚毕业的英俊青年,却已变成白头老翁。可宋维邦说,自己还算是幸运的,因为有许多前辈没有活着亲眼看到三峡工程建成。 1992年,三峡工程被全国人大表决通过。凭着宋维邦的经验和技术,他成为设计通航建筑物最合适的人选。从1993年起,他就入住工地,一边设计,一边帮助施工。工作起来,没有白天、黑夜、休息天的概念,只知道一张张图纸被浇筑成钢筋混凝土。 又是10年过去。今天,宋维邦终于等来了通航的这一天。迎着微微吹来的江风,他禁不住心潮起伏,一生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而他也整整10年没有回故乡了,上海变成什么样了,他真想亲眼看个够。 (记者/任湘怡)(来源:新民晚报)
两性学堂--掀起夏日阳光中的爱欲狂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