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中的一家人--采访淮河王家坝蓄洪区居民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05日03:29 中国青年报 | ||
本报记者 晋永权 本报安徽阜南县王家坝镇7月4日电 “淮河水要是晚涨20天,大豆就要收下了!”7月4日中午,安徽阜南县王家坝镇淮河大堤上,年过花甲的老太太王照仁与老伴郑子学,坐在民政部门提供的帐篷里,算着家里今 老两口家住王家坝镇崔集村,在蓄洪区种着八分地,四分种麦子,四分种黄豆。三四月份麦子灌浆的时候,赶上雨水大,没长好,只有百十来斤的收成。7月3日凌晨分洪前,大豆长得很欢势。洪水一来,豆角毛一挂泥就全烂了。眼看快到手的钱就没了。 “不怕间年,就怕连年!” 王老太太补充了一句,“近三年都没有什么收成”。 与一些富裕人家不同,老两口在高处的庄台上没有另外一套更结实的房子。洪水来临时,他们就与其他一些困难户撤到了这里。一张钢丝床,两条棉被,再加上一些零碎的锅碗瓢盆,几乎就是他们全部的家当。大堤上杂草丛生,但他们还是抬来了沙子,把小屋垫得平平整整。这与其他灾民家帐篷内的布置差别很大。 “我们都做过贡献。” 老太太又说。“我16岁入团,19岁入党,当过大队妇女主任。那时,淮河大堤一漏水,我拿起家里的棉被,包上沙子就下去了。男人都干不过我”。 说这话时,老人又黑又瘦的脸上泛出些许朗润来。 “他参加过抗美援朝,后来就在家里蹲下了。” 一旁的郑老汉木讷地笑了笑,算是回应。 大堤上人来人往,更多的灾民在忙着搬家;镇干部们则指挥着民兵把救灾物资分到各家各户,并四处找人签字认账。老两口门前也是车来车往,距这里大约500米处就是千里淮河第一闸———王家坝泄洪闸,一些赶来看景的人在忙着拍照留念,惊叹声里和着欢笑。
笑翻天:难以抵挡的开心风暴 享受酷翻天开心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