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权威机构调查谁抢了大学生饭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10日16:03 中国《新闻周刊》 | ||
![]() ![]() 离校时,生活4年的宿舍和心情一样凌乱 扩招、SARS之祸、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的不协调、社会和关系因素、用人单位的想法等被认为是引发这场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五个方面的原因 本刊记者/胡奎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学生就业难题? 近日,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就此问题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沈阳、哈尔滨等地对2000位公众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授权中国《新闻周刊》独家披露。 此次被访者中,应届毕业生占60%;家长占20%;社会公众占15%;企业管理人员占5%。 调查显示,截至6月20日,研究生的签约率为80%左右,本科生的签约率为60%左右,专科(高职)生的签约率为30%。 另一个数据是,在已找到工作的100多万学生当中,只有13%对他们即将得到的岗位感到满意或非常满意。 调查发现,扩招(72%)、SARS之祸(68%)、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的不协调(63%)、社会和关系因素(58%)、用人单位的想法(48%)被认为是大学生就业难题的五个方面的原因。 中国社会调查所所长李冬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就业高压冲击下,大学生们的择业观念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 引发难题的五大因素 ——扩招的短期影响 中国用短短4年的时间,使适龄青年高校入学率达到了原定于2008年才能实现的15%,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界的一大壮举,对于中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提升,有巨大的意义。但72%的被访者认为,在入学率增长的同时,中国就业市场的培育和结构调整并不同步,就业岗位的增长赶不上高校入学率的增长,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不仅没有改观,反而进一步放大,客观上引发了第一个毕业高峰年的就业难题。 ——SARS的直接冲击 肆虐全国达数月的SRAS疫情,对毕业生就业造成了直接的冲击。68%的被访者将此作为首选因素。一般来说,四五月份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签约的高峰期,而这段时间恰恰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从4月份开始,在北京、上海等高校集中地区,大型供需见面会都纷纷被取消,多数用人单位也暂时取消了招聘计划,用人信息减少,毕业生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教育与就业市场不协调 63%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大学教育与就业市场相当不协调。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而人才的有效需求却增长缓慢或持平,其主要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例如,去年广州63%的职位空缺集中在电脑、英语、财会等12个专业学系,而建筑、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人才已经饱和。 ——社会和关系因素造成壁垒 一些制度及非制度的社会关系因素,成了许多大学生择业时绕不开的绊脚石。坚硬的户口制度依然是2003年许多毕业生心口的痛。当他们满怀着憧憬准备离开学校奔赴社会舞台时,许多人才切身感受到,穿越户口那层薄纸竟是如此之难。 “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经历,让56%的被访者身心俱疲。71%的被访者表示,在户口问题上有压力。这其中女生占了52%,她们认识到,户口不仅在就业问题上,还在诸如婚姻、生育方面对她们有较大影响。有些财会专业的毕业生抱怨说,由于没有“本市户口”,使他们与许多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只好另找出路。 激烈的就业竞争,也使许多年轻的毕业生们感受到社会关系的无处不在。在回答能力与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哪个更重要时,选择后者的学生和家长占53%。24%的毕业生表示——他们与自己喜爱的工作无缘,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关系。 ——薪金:期望与实际相差一倍 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在一些问题上的想法差距较大。调查显示,67%的企业担心以独生子女为主的毕业生们缺乏踏实与实干精神,52%的企业认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较差,自我中心主义严重。 但大学生们显然对此不服气,他们中71%的人认为自己是能够吃苦耐劳的,76%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与团队共进退。 双方更严重的差距体现在薪资待遇方面,这可能大大伤害了毕业生们的自信心。61%的企业认为毕业生的薪金要求较高,不切合实际,用这些钱完全可以招聘到一个经验丰富的人;而79%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薪金要求是合适的,与他们的学历、能力相吻合。 例如,在广东,67%的用人单位认为专科生的合理薪金为每月1000元至2000元,更有26%的单位将这一数字定在1000元以下,但过半数的专科毕业生却认为自己的薪金应在2000~4000元。此外,硕士生的期望薪值看上去也普遍过高:25%的用人单位将硕士生的月薪定在3000元以下,但几乎没有学生对此表示认同;38%的单位将硕士生月薪定在3000~4000元间,但认同这一数字的学生则只有14%;另有50%以上的硕士生提出理想薪金为5000元以上,但愿意出这一价钱的单位也只有14%。 毕业生心态:就业第一择业靠后 是先就业还是先择业?在以往的调查中,许多天之骄子们会不经考虑地表示要先择业。但在今年,继续持有这一心态的人只有1/4,多达63%的人选择了先就业。这显示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大学生们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 为了解决就业问题,47%的大学生表示,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29%的大学生还表示,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地区去发展。 大学生们在毕业后的走向,呈现出多样化、自主化特点。就业的多样化表现在就业渠道、就业形式、就业过程这几个方面。 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在平稳上升。 考研族仍在大幅增加,毕业后一两年内考研的人数急剧上升,而读研后选择继续深造的,占到考研总人数的50%以上。统计表明,今年全国考研人数达到46万,其中在职考研人数达到26万多人,第一次超过了应届大学生报名人数。法律、MBA、MPA等将成为继续深造的热点专业。 面对就业难的现实,27%的大学生还准备选择自主创业或自由职业。调查显示,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前几年统计只占学生的2%~3%,估计未来将占到5%~10%。 但更多的被访者对此持保留意见或反对意见。他们表示,自主创业虽然是件好事,但自主创业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足够的能力和实干精神以及财力支持,即使这些条件都具备,也不一定人人在二三十岁都能成为张朝阳和丁磊。 大学生就业难是不是坏事 “就业难还会持续多久?”对于这一问题,9%的被访者预测会持续1年;41%的被访者表示会持续2~3年;32%的被访者表示会持续3~5年;18%的被访者表示会持续5年以上。许多被访者表示,在2008年奥运会前后,会改变就业难的问题。 调查中,59%的被访者相当理性地表示,目前这种就业难的状况是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社会在不断发展,这个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的。 72%的被访者甚至认为,现在的就业难不是一件坏事,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它是一件好事,就像不久前爆发的SARS危机,让人们发现了中国医疗体制方面的问题一样,大学生就业难也会促使人们发现中国教育体制和就业市场衔接的问题,会给有关部门以警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整体而言,虽然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前所未有,但仍有51%的被访者对于今后几年的就业形势表示有信心,只有38%的被访者持忧虑的态度。这显示了人们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信心。 中国社会调查所李冬民所长指出,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要比2000年翻一番,今后5至10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每年至少要保持7%的增长速度,而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提供80至100万个就业岗位。另外加入WTO、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等,都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作为13亿人口中的精英分子,大学生们的潜在就业空间仍然巨大。- 声明:本稿件为中国《新闻周刊》独家提供新浪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订阅新浪新闻冲浪 足不出户随时了解最新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