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绿卡申报成功率1% 要拿绿卡先过企业态度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7月24日06:04 北京晨报 | ||
目前,北京的人才市场上最打眼的非“绿卡”莫属。根据北京市人事局的预测,将有两至三万符合条件、愿意申报的外地人能够获得本市居住工作证,但是相对260多万在京外地人而言,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一,竞争激烈可见一斑。因此,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无疑就是—— 谁最有希望拿到北京绿卡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已有8688家用人单位向人事部门提出了申请,其中2015家已到区县人事局完成资格审核,另有1634名外地人才通过其聘用单位正式提出了办理申请。记者在采访中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百里挑一的中选率远远不能满足260万外地人才的“胃口”,不少盼望“进城”的外地人才强烈希望北京的门开得再大一点儿。 实际上,就“绿卡”本身而言,并非针对所有的外地人,而是针对北京“紧缺急需的人才”。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才算得上“紧缺急需人才”?哪些外地人才最有可能如愿拿到“绿卡”呢? 谁能算得上是北京的“紧缺人才” 此番“绿卡”政策有三个指标,一是学历、二是职称、三是所谓的特殊贡献人才和“紧缺人才”。前两个都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硬指标,但是,不少学有专长的外地人才却弄不清自己究竟算不算北京的“紧缺人才”。 据市人事局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北京就业市场竞争依然十分激烈,大约两个人抢一个北京“饭碗”。其中,最急需的是广告、计算机硬件、土建、信息工程等二十个专业的人才。此外,对求职者的能力、资质都有比较高要求的房地产经营管理、国际经济、计算机系统分析等也是热门需求专业。 从学历情况看,高学历、复合型的中青年人才是人才市场的“抢手货”,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生学历的专业人才越来越受欢迎;从人才的年龄看,三十至四十五岁的中青年专业人才约占总需求的一半;从工作技能方面看,复合型、一专多能的专业人才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对专业人才工作经验、自身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成为用人单位的“硬杠杆”。 记者了解到,在首批获得北京“绿卡”的104名外地人才中,有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的业务骨干,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办者和优秀技术人才,也有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财务专才。虽然他们的职业背景各不相同,但基本都涵盖在“紧缺人才”的范围之内。 谁能拿到绿卡先过企业态度关 据了解,外资、民营高科技企业堪称是“北京绿卡”的申办“大户”。这些单位外地人才相对集中,用人机制又比较灵活,虽然百分之百的用人单位都将“绿卡”工程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但记者发现,各家的实际做法却并不相同。 一位民企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公司近百名员工中,有近一半符合“绿卡”的申报条件。但是,公司并不准备一次性为全体符合条件的员工办理申报手续。“毕竟硬件条件不能完全说明员工在公司的重要程度,有些本科生发挥的作用比研究生还要大,但如果同一批申报,肯定不占优势。而且,虽然目前并没有规定报名的截止日期,但以我们的经验,提前申报成功率会更大一些。所以,我们会依据员工的表现和对公司的贡献,分批申报,但本意上不会故意刁难谁。”而一家名为“三星数据”的外企公司却准备为全公司所有符合条件的员工集体办理网上申报手续。 “人才”标准将从学历、职称转变到实际能力 7月15日,39岁的巩孟龙终于如愿拿到了“绿卡”。作为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他符合北京市引进人才的多项要求,只是年龄超过了有关规定。为此,他给海淀区人事局负责人发电子邮件,陈述自己的理由。虽然很快就得到了人事局的回音,但由于政策限制,没能如愿。此次“绿卡”工程让巩孟龙圆了多年的愿望。 在采访中,不止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诉苦:“我们这里有一些非常急需的人才,各方面条件都很优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学历和职称上卡了‘壳’,特别可惜,如果能对这些企业确实急需的人才‘网开一面’就更好了。” 对此,市人事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黄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人事局已经开始进行一个新的课题研究,即如何将人才的界定标准从学历、职称转变到实际能力上来,一旦课题研究成熟,北京引进的人才将从高层次的人才过渡到高技能的人才,上述矛盾也将迎刃而解。 晨报记者徐虹
订阅新浪体育新闻,送你皇马球票让你亲历五大球星风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