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丹巴特大泥石流灾害 谁浪费了宝贵逃生时间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4日00:26 北京娱乐信报 | ||||
灾情最严重的水卡子村损毁严重的民房。欧阳杰/摄(资料照片) 2003年7月11日22时30分,一场特大泥石流袭击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巴底乡水卡子村,正在当地一个休闲山庄载歌载舞的51人瞬间被吞没…… 在灾害发生后的半个多月时间里,记者两度深入丹巴灾区采访调查后发现,“7·11”灾害发生之前,省、州、县的有关预警是准确、及时的,其间有90分钟时间可以用来规避灾难。然而,这场与死神赛跑的生死接力赛,到了最后一棒却出了问题。 悲剧原本可以避免 7月11日晚,成都新旅程旅行公司组织的一队游客来到巴底乡水卡子村“美人谷”休闲山庄,老板彭仕达应游客要求邀集附近约60名村民举行歌舞晚会。 19时左右,巴底乡政府接到省、州有关部门传给丹巴县的一份特急通知,上面写道:“7月11日20时至7月12日20时将有一次中雨至大雨的降雨天气过程,丹巴等地质灾害易发区要全力做好临灾预警工作。”接到通知后,巴底乡立即派出乡干部分别到各村进行通知及汛期预警安全检查。 21时左右,乡干部学佳纳尔布来到水卡子村,奇怪地发现沟口旁的休闲山庄有很多人在唱歌跳舞(乡上有规定:防汛期间不得在危险地段举行大的群众聚会),他立即找到山庄老板彭仕达(彭是水卡子村的水情监测人),告知当晚雨情,要求马上疏散群众,彭仕达满口答应。当时有6个人离开了休闲山庄。 21时40分左右,学佳纳尔布离开山庄,去通知其他村民。22时左右,天降大雨,随后全村停电,联欢人群从院坝转到山庄二楼,点上蜡烛继续唱歌跳舞。22时30分左右,泥石流灾难发生,现场仅有在一楼的4人侥幸逃脱,二楼的51人罹难或失踪。 预警制度形同虚设 据丹巴县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7·11”灾害发生之前,由于连续的集中降雨,今年县内曾发生了“6·26”和“7·01”两次特大泥石流,而且与“7·11”一样,均发生在植被相对较好、半个世纪以上没有发生泥石流的地域。因为预警及时,成功疏散、转移了600余名学生和群众,两次灾害均未造成人员伤亡。 记者在乡政府看到一份《巴底乡地质灾害监测点岗位责任书》,按照规定,水卡子村党支部副书记石玉富(这个村没有正支书)、村委会主任朗多尔吉都是水卡子村的监测责任人。巴底乡党委书记周良云告诉记者,乡上规定,在防汛期间,各村主要干部离开村子一天以上必须向乡党委请假。但是,灾情发生的当天,水卡子村主任朗多尔吉到外地打工,没有跟乡上请假;村党支部副书记石玉富送妻子到县城看病,跟乡上打招呼说当天回来,但他当天并未回来。 记者还了解到,巴底乡各村除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监测责任人外,村内各个监测点都会指定监测人,但是这种指定大多数只是口头上的,并没有明文规定具体的责任制度。老板彭仕达就是被口头指定的水卡子村的监测人,但是,他不仅没起到监测预警义务,反而在没有得到县上有关部门授牌的情况下,组织这种大的旅游接待活动,并且是违反乡上有关规定,在汛期举行人员聚集的歌舞晚会。这样的“预警制度”和人员素质,如何保障群众安全? 预警通讯手段落后 通讯不畅、预警手段落后,也是造成这次悲剧的重要原因。巴底乡党委书记周良云说,大多数乡干部到各个村监测水情、安排工作靠的都是两条腿,十分费时。全乡只有10支用来预警的鸣火枪,起的作用很有限,一有情况只能靠放鞭炮、敲锣打鼓来传递消息。 7月11日晚发生泥石流后,由于乡上没有固定电话,无法联络丹巴县城,为了及时给县里报告灾情,乡干部摸黑爬上附近的高山,从22时折腾到次日凌晨1点左右,才靠着手机断断续续的信号将灾情报告给县里。 灾难过后,丹巴县给巴底乡配备了4部对讲机。周良云握着手中的对讲机痛心地说:“如果当时有这个,只要一个电话,5分钟内,所有的人都可以安全撤离。” 新华社记者江毅 田刚 杨三军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