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暑死亡患者调查:高温酷暑时人人多关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08日12:35 新华网 | ||||
新华网重庆频道8月8日电上周,重庆医科大学附一院、附二院接连收治多例高温中暑重症患者,其中有人不治身亡。参与抢救的医生告诉记者:如果家庭成员间,单位同事间能多一些关爱,有些不幸是可以避免的。 企业:防暑降温不要挂在嘴上 重庆虽为“火炉”,但在工作时间因中暑而引发死亡的病例极为罕见。 8月3日天不亮,位于李家沱长江大桥桥头附近的某大型企业卸煤场热火朝天。该班工人作业时间是夜间12时至早上8时。煤车进入车间,先由大型机械浇水卸煤,再由工人进入车厢清渣。该组负责人李某说:车厢温度起码有摄氏50度。 早上5时,一列煤车卸完,10多名卸煤工抓紧时间喝水、擦洗、上厕所。这时有人突然发现少了龚某,大家赶紧寻找,龚已倒在煤渣中人事不省。厂医院紧急抢救,见龚无好转将龚转院,但为时已晚。 昨天中午,记者来到龚某倒下的煤场,正有10多个精壮汉子光着上身在卸煤。“我当了20年卸煤工,龚某是因中暑死亡的第一人。”谈起同伴的不幸,李某神情黯然。记者从李某处得知,厂里对防暑降温非常重视,防护措施一样不缺。但是,工厂对从事高温作业的职工从未进行过中暑或负伤后的应急处理培训。当同伴发现龚某中暑昏迷后,除打电话向厂长求救外,“我们就知道掐人中,从没听说别的办法。” 家庭:高温季节莫让老人独住 重医附二院急诊科主任曾维群提醒:酷暑季节,有条件的家庭应尽量把父母接来同住,避免老年人独自生活。渝中区官井巷的周大爷8月2日病逝家中,邻居议论是遭“热死”的。赶到抢救的医生谢宗义认为,不排除是因“高热引起脑缺氧”死亡的可能。 “我们赶到现场,见两个老年人居住在十来平方米小屋内,门窗紧闭。”谢说,周大爷躺在床上,无呼吸,无脉搏,两眼瞳孔已放大,且皮肤干燥,这与室内温度太高有关。 周大爷有4个儿子,老大、老三在外地。据了解,周母患有老年性痴呆,周大爷体弱多病,前些年患心肌梗塞差点“拿”过去。两老的日常生活主要是老二照顾,但下了岗的老二还要负责自家几口人的生计,因此每天只能来给老的煮中饭和晚饭。 谈及生活环境,老的“犟”也是一方面。三儿介绍,官井巷的家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两居室套间,两个窗户一边上午晒,一边下午晒,加之楼下有卖快餐的明锅明灶“熏烤”,老两口便以为关闭门窗是最好的办法。有一年,儿子们给两老的买了一台空调,母亲坚持把它退掉了;父亲身体差,平常不爱喝水,去世前一两天,茶饭不思,“我们也缺乏医学知识,结果……” 上周去世的李大爷独居渝中区放牛巷11楼,家里仅一台风扇。老人9年前偏瘫,雇了保姆照顾。老人这次出现昏迷,保姆只请了社区医生上门,社区医生稍作检查便叫尽快送医院。待送到重医附二院时老人已高烧41.5度,院方虽竭尽全力抢救,仍无回天之力。 医生:预防中暑要讲科学 医学专家说:连晴高温,最易中暑的群体是两类人:老人和儿童。儿童虽抵抗力差,毕竟处于生长期,生命力旺盛,出现中暑相对容易抢救。可老人是在“走下坡路”,因此往往会因中暑诱发其他疾病而导致死亡。 由于“零件”老化,老人一般对温度反应迟钝,这点与青壮年不同,温度一高就大汗淋漓;其二是老年人多比较节约,舍不得用空调等降温设备,对小毛病也不太重视,以为咬咬牙就能挺过去。 因此,专家建议,中暑高发期,老年人及子女必须高度绷紧防暑降温的弦,室内保持通风,不能长期呆在空调屋里,多饮水,白开水和茶都行,清热的药和饮料要适度,一旦发现不舒服或厌食等症状,及时测体温。如果老人出现发烧,送医院越早越好。另外,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多发病,一些老病号受到高温刺激易复发,如感到头晕、恶心、心慌等应抓紧就诊。 对于常年露天作业的人要尽量避免阳光直晒,随时补充水分盐分。如有人出现发烧、无汗、昏迷等症状,要立即把患者抬到阴凉处,用冷、冰水擦浴降温并及时拨打120。(记者谢兵 邹 诚)
笑话段子、整蛊短语精彩无限 难以形容的开心感觉 | ||||